2015-02-1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記者這個職業對我來說曾經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我是半路出家。2003年大學畢業之后,考入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做了5年新聞節目的播音員和主持人。2008年調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時政采訪部,這些年跟隨黨和國家領導人進行內事和外事新聞采訪報道。為什么說是挑戰呢?因為離開話筒去做記者是挺難的,過了這么多年,現在想想還是難。但正是因為這個難字,才讓新聞采訪報道有了魅力,也正是因為有了難字,才讓記者可以有實現自己價值的空間。
跟隨黨和國家領導人采訪,許多人認為是很風光的事,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知道,領導人的一舉一動,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影響著國家大政方針的走向,也代表我們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時政新聞采訪報道中,各方面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也有人說,時政新聞報道不就是拿稿子發通稿嗎?其實不是這樣的,發通稿,時政新聞報道需要,我們有相對統一的口徑,還有相對統一的導向,但是更多是我們自己通過自己的筆、通過攝像機和錄音機記錄每一個瞬間,把大家想知道的都呈現給大家。
這也是現在中國之聲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的一個方向,同時也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個主要原因。說到公益,就不得不提到這些年我們國家發生了一些自然災害,在自然災害面前,看到了人民財產損失,也讓我們痛心。我們也注意到,每次大災難發生的時候,首先闖進現場的有幾類人,第一類是人民子弟兵,第二類就是我們的同行記者。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這個時候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其實也是蠻拼的。每次特別大的災難到來時,領導人要第一時間到災難現場。不管災難現場有多遠,有多么不好走,一定要保障他們第一時間到達。為什么要保障他們第一時間到達呢?好多人可能想,因為他們是領導,所以要保障他們第一時間到達,其實不是的。領導人到達災難現場一方面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受災群眾帶去慰問,也給他們渡過難關的堅定的信心。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每次災后第一時間總理到現場,隨行的民政、衛計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軍方的人都要到現場。來到現場,有的時候在帳篷或者戶外,現場面對面地、一一敲定非常關鍵的抗震搶險救災的事情,這在抗震救災寶貴的時間里面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年我隨領導人到重大災害的災區采訪,案例很多,感受很多。看到他們乘坐各種交通工具,看他們睡帳篷,睡火車,看他們躲避山上滾落的山石,也看到他們連續一天一夜的工作,早晨6年回到火車睡上兩三個小時,9點天亮了,再回到災區現場。
以2010年發生在甘肅的泥石流災害為例,當時是晚上10點多發生的,我們深夜接到任務,第二天上午馬上坐飛機,隨著時任總理溫家寶去災區。當時是怎么去都沒有定好,好多事情都是從北京飛到甘肅的過程中,在空中敲定的。第一站我們飛到甘肅天水機場,到達機場后,在沒有更好辦法的情況下,動用幾架直升機,飛到一個開闊的地段,然后坐車,堵車以后,我們就步行40分鐘到災區現場。
說到公益,我還想到離現在很近的事情,就是2014年11月,我跟隨李克強總理到佑安醫院看望艾滋病患者,總理對志愿者的工作給予最大的肯定。《公益時報》發布了“2014十大公益新聞”,我注意到前三條都是時政新聞,也感受到公眾對國家更高層面能夠更多地關注和支持公益事業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