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臺灣地區麥當勞曾推出“捐發票獻愛心 兌換新鮮蘋果片”活動,收到很多小朋友的歡迎
“不給發票就搗蛋”,敢這么氣勢洶洶的是臺灣過萬圣節的孩子們。就在前天,“吸血鬼”、“巫婆”、“木乃伊”在西方街頭盡情狂歡時,臺灣彰化、南投等地的小朋友們也戴上各式鬼怪頭套,穿著發票環保裝,高唱《嘻哈萬圣節之歌》,來到眾店家“群魔亂舞”討要發票。每人手捧的玻璃箱上都寫有“救救老殘窮、順手捐發票”字樣,這么做其實是為了幫助臺灣某公益組織募集發票。
捐發票助窮困,并非偶然事件,在島內早已是民眾的日常習慣,蔚為一種社會風氣,且大都從小做起。在內地人看來一定會覺得很吃驚,不為別的就為這募捐的樣品——發票,發票不就是消費的憑證么,為何還用來募捐,號召捐發票有何用意,仔細體味你會發現這是臺灣獨有的“發票慈善”文化。
小小發票善能無限
臺灣的賦稅制度一向以嚴苛著稱,為了鼓勵人們積極向商家索取發票,避免商家逃漏營業稅,當地政府推出了一種名為“統一發票兌獎”的活動,無論你是在臺灣任何地方、做何種消費,都能獲得發票一張,臺灣每張發票上都帶有兌獎號碼,按照臺灣發票兌獎規則,每月兌獎機構會固定一天進行開獎,搖出得獎的流水編號,并在各大媒體公布,并非即買即開型。
許多民眾對這項抽獎活動不太在意,留存發票多的顧客喪失了兌獎的耐性也不能保證完成中獎,自己留著有可能成為廢紙一張,這時在臺灣各個街頭設立的發票募捐箱則為你敞開大門,將發票投入街頭箱,你將完成一次善舉。這樣,慈善機構收到的發票越多,中獎的機會就越大,一旦領到獎金,就可以用來幫助弱勢群體。
每到月末慈善組織都會前來將回收箱子里的滿滿一箱發票取出進行兌獎,這些發票有中獎,有未中獎,中獎獎金將在政府監管下全部用于慈善組織開展的公益活動中。
一張小小的發票你不捐出,也未必能中獎,最終只會淪為一張被丟棄的廢紙,但你一旦捐出有可能中200元到200萬元新臺幣的機會,幫助他人快樂自己,何樂而不為?
如今,隨著大陸赴臺個人游的開放,兩岸人員往來更加頻繁。經常會有臺灣民眾善意地提醒游客:“游玩寶島臨離開時,請千萬別忘了把你手中的發票留下。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張發票。”
流浪者啟迪發票慈善
臺灣的募集發票計劃,始于1993年,那時隨時隨地都能開獎,民眾可自持有發票進行兌獎,時間較為靈活機動。但在2000年以后,臺灣開始推行統一發票兌獎制度,而且開獎的號碼數還不斷下降,從原先開出6組號碼到2004年底時只有3組號碼可供兌換,中獎率也在持續降低,約為千分之三,獎金從新臺幣200元到200萬元不等。
臺灣人緣何熱衷于捐助發票,這與臺灣現存的公益組織有著很大關系。通過了解,臺灣創世、華山、人安三大基金會的創辦人曹慶先生給出了問題的答案。
臺灣創世基金會是專職照顧長期臥病植物人和街頭流浪人員的公益性團體,該團體創辦之初的運行成本僅是依靠零星個人捐款維持,但總是入不敷出,這使得該團體公益效果大打折扣。該基金創辦人曹慶先生一日在街邊詢問流浪乞討人員平日里如何維持生計時,得到答復是,“平日就是專門撿拾公眾丟棄在街邊的發票來進行兌獎,還曾經中過中型獎項”。
曹慶受此啟發開始萌發向社會群眾及商店募集尚未兌獎的發票以籌措慈善資金的想法,最開始期間有些民眾不理解,但隨著臺灣發票中獎率降低和每月只開獎一次,人們逐漸放棄了自己兌獎轉而選擇行善,這一創意果然獲得民眾大力追捧,短時間內就募得大量發票,中獎獎金成為其基金會運作的重要善款來源并接受政府監管。
募集發票做公益的模式成功后引得其他公益團體仿效,形成臺灣社會福利團體募捐善款的一種方法。對捐發票的個人而言,捐助中獎率超低的發票沒有實質損失,又可幫助政府促使商家納稅創造稅收,又不致隨意丟棄造成地面污染,可謂是一舉多得。
(張明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