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當提到非營利組織,人們腦海中肯定不會想到世界上最大的家具公司——宜家(IKEA)屬于非營利組織,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家具公司,宜家竟然是一家“致力于提升建筑與室內設計水平的非營利機構”,享有稅收豁免。
英氏-宜家慈善基金會
數據顯示,宜家集團在全球數十個國家有290家門店,每年銷售額高達280億美元。因為其非營利機構性質,宜家的適用稅率是3.5%,而非家具行業通用的18%,這讓該公司每年節省下數十億美元。它是非營利機構?換句話說,當你逛宜家其實就在非營利機構里活動。宜家客源川流不息,收銀員“數錢數到手抽筋”,怎么會是一家非營利機構呢?這就要從宜家的股權結構和經營模式說起。
宜家集團的母公司是英氏控股集團(Inska Holding),也就是說宜家為英氏控股集團所擁有。而英氏控股集團則完全屬于非營利機構英氏-宜家慈善基金會(Stichting Ingka Foundation)。簡而言之,宜家實際上是由英氏-宜家慈善基金會控制。20世紀70年代后期,宜家的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在荷蘭成立了英氏-宜家慈善基金會。英格瓦和另外四名成員掌握了這家非營利機構,享受免稅待遇,這就是宜家3.5%納稅率的根本原因。
《經濟學人》估計,英氏-宜家慈善基金會擁有370億美元的資金,規模甚至超過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奇妙的是,宜家的資金卻不會被困在這個基金會里面,因為宜家的商標與產品概念為另外一家私人公司——宜家內部系統公司(Inter IKEA Systems)所擁有。
宜家創始人英格瓦一直強調,宜家首先是一種概念,而不僅僅是家具店、辦公室、工廠的集合體,這個概念是一種人們如何銷售家具的觀念。正因為如此,所有宜家商場(包括宜家集團內的商場和集團外資金運營的加盟店)每年需要向宜家內部系統公司支付其總營業額3%的費用,以租借“宜家概念”。如果經營商企圖將宜家商場改頭換面,就會被剝奪經營資格。
根據宜家2014年發布的上一年年度報告顯示,宜家基金會在2013年總計發放了1.39億美金的補助金,用于改善世界上最貧困國家的兒童的家庭生活。該項補助金的數額超過了宜家去年利潤的3%,并比2012年增長了21%,發放范圍擴展到了35個國家。宜家基金會CEO 對此表示:“2013年對我們來說是一段非常了不起的歷程,通過捐贈資金的增加,我們發展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并以此來確保我們在2015年能夠觸及到1億個兒童和他們的家庭。”
宜家基金會目前與31個國際性非營利組織都有合作,并且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難民署、拯救兒童組織(Save the Children)、克林頓健康倡議和眾籌組織KickStart等國際機構的最大企業捐贈者。
“宜家基金會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最大的企業合作伙伴,我們非常感謝我們與宜家基金會之間牢固的合作伙伴關系。我們共同努力,為數百萬貧困兒童創造一個更加光明的未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總監安瑟尼(Anthony Lake)表示到。
平等主義的用人理念
宜家的企業文化來源于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和瑞典文化,如:非正式、關注成本、幽默和腳踏實地,其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平等主義??财绽珜降?、反官僚、信任員工的直覺、建立扁平化的組織,以利于快速決策。宜家定期舉行反官僚作風周(Antibureaucracy Weeks),在此期間,總監們在店堂后面的寄存間工作。
宜家每年更換20%的員工,70000名員工的20%是1400名,再加上增長帶來的每年大約5000個新崗位,加起來每年宜家要接收將近20000名新員工。如何把宜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傳輸給他們、貫徹到每一個地方,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由于過去總是有些崗位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宜家也越來越重視員工的職業生涯設計,試圖在公司內部盡可能地讓員工擔任不同的工作,例如,從零售到采購,并且范圍在不斷地擴大。全球化和國家之間的差異對宜家的企業文化也產生不小的影響,“宜家的領導必須反映我們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基于這些價值觀,所有的領導也必須形成他們自己的領導風格。”宜家CEO安德斯·達爾維格(Anders Dahlvig)說:“但我們并不想把他們塑造成具有某種特定特征的領導。我們的框架是這些核心價值,然后根據具體的人和他的專有技能,給他一定的自由度。”
(閆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