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4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2017年7月18日,近百位慈善界、商界領袖以及學界精英匯聚一堂,聚焦“藝術活化鄉村”在中國的未來規劃,共同見證“福武藝術慈善中心暨藝術活化鄉村國際合作平臺揭幕儀式”。福武財團理事長、福武藝術慈善中心首席顧問福武總一郎先生親臨現場,與國際公益學院院長、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北京東方君公益基金會董方軍會長、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先生和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總裁董策先生一同為福武藝術慈善中心揭幕!
啟動儀式上,王振耀院長、福武總一郎先生、董方軍會長分別為“福武藝術慈善中心”的揭幕發表致辭。另外,福武總一郎先生介紹了“用現代藝術實現地方創生”的直島模式;日本國寶級建筑師、“倍樂生藝術場直島”設計師之一的三分一博志先生也向在場嘉賓講述了直島如何從“工業廢墟”變成“藝術圣地”;上海兒童時代倍樂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石山基先生介紹了倍樂生集團和中國中福會出版社合作“巧虎的故事”。啟動儀式最后,福武總一郎先生、董方軍先生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先生、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總裁董策先生共同就“鄉村復興”相關話題進行了深入對話。
開啟鄉村復興新篇章
王振耀院長在致辭中高度贊揚了福武總一郎先生的偉大實踐,認為福武先生通過把現代藝術與貧困鄉村結合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福武先生致力于將自然、藝術、藝術家與最貧困的鄉村相結合,如此設想產生了奇妙的、巨大的社會效應。福武先生長期宣傳推廣的‘大地藝術’理念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尊重傳統、尊重社會價值,對于中國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他指出,長期以來,農村振興都是中國發展中的重要課題。在中央進一步關注扶貧和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村振興變得更加重要。“找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以應對鄉村和城鎮邊緣地區的發展挑戰,已經成為省級和地方政府的首要關注點”。
王振耀院長認為,目前中國社會處于財富與社會資源分配的劇烈變革期,存在諸多經濟和環境挑戰,現有的鄉村觀光模式也通常為非可持續性的,對提升自然環境、提高人民福祉和生活條件貢獻甚少。而福武先生發展和提倡的“藝術活化鄉村”理念,實現了對直島等地鄉土、人文、環境的再改造,做到了“天人合一”,對于探索中國美麗鄉村的新路徑具有巨大的啟發意義。
投資文化,影響永存
福武先生在致辭和交流環節中表示,鄉村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基礎。通過“藝術活化鄉村”實踐,讓鄉土因為藝術而重新恢復活力,更讓當地居民因為藝術而重建對鄉土的希望、自信和自豪感。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我相信未來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這更需要文化的支撐。相信‘藝術活化鄉村’模式可以為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文化體,略盡綿薄之力”。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福武先生攜手三分一博志先生等建筑家與藝術大師,鼓勵社區居民開拓、保護當地的文化、自然和歷史遺產,修復島上的自然風光,讓人們重新發現鄉村生活的原始美,提升鄉村地區生活品質。與此同時,通過文化旅游增加當地居民收入,給扶貧和文化環境保護提供了一條新道路。
知名建筑設計師三分一博志先生介紹了直島的建筑理念:利用現有條件(自然、風景)建造建筑,努力恢復土地的自然景觀,核心理念就是“讓每個來島的人呼吸著直島的新鮮空氣,參觀到直島上的每個景點”。此外,他與嘉賓分享了發掘越后妻有當地的美食文化,來實現地方創生的經驗。這種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讓到場嘉賓印象深刻。
福武先生還對經典的“馬斯洛需求理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自我實現”并非是人的最高層次需求。“社區發展需要”才是人的最高級需求,因此建設讓人們感到幸福的社區,是“藝術活化鄉村”的最重要目的。
直島模式的中國落地
“藝術活化鄉村國際合作平臺”由福武藝術慈善中心聯合中外各界合作伙伴共同運作并執行,旨在通過藝術與文化改造鄉村,重新發現鄉土中蘊含的可持續發展之活力;通過藝術與文化實現鄉村社區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從而提升鄉民的自尊自信以及生活品質。
作為福武藝術慈善中心的第一個落地項目,“桃花島藝術活化鄉村項目”充分利用“藝術活化鄉村國際合作平臺”撬動的國際藝術資源,獲得了法國知名藝術家保羅·安德魯的傾情加盟,安藤忠雄、北川富朗、三分一博志等世界殿堂級藝術家也表達了未來合作的意向。承載著將“直島模式”落地中國鄉村的時代使命。山東沂源龍子峪村桃花島,山水相依、綠水青山,素有“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之美譽。“桃花島藝術活化鄉村項目”將以日本直島和日本越后妻有的藝術復興鄉村案例為示范,結合龍子峪村原有的文化、生活方式以及蘊含的藝術開發價值,進行藝術重塑、鄉土綜合復興與文化生態保護。
啟動儀式上,董方軍先生重點介紹了“桃花島藝術活化鄉村”的新模式。他表示,將在福武總一郎先生現有的理念和經驗基礎上,進行中國鄉村本土化的實踐。在學習福武先生的同時,還將運用國際視角,有機結合中國傳統齊魯文化和沂源人文風情,把桃花島“藝術活化鄉村”項目做成在全國范圍內可推廣、可復制的標桿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