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備受公益圈關注的第四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昨天落下帷幕。據主辦方給出來的數據顯示,本屆慈展會共收到資源對接項目申請2588份,到閉幕時已確認共有623個公益項目實現了資源對接,對接總金額達122.53億元,還有部分資金仍在對接中,與去年438個簽約對接項目和50.79億元的對接金額相比,展會對接總金額增幅達141.24%。
從數據來看,本次慈展會應該是亮點紛呈、成果豐碩。按照官方的說法,這是一屆“更具影響、更富實效、更加成功的展會”。然而,從各種線上社工群組的討論話題來看,褒貶不一。筆者親臨慈展會現場走訪時也發現:社工離慈展會,還是太遠。
一、展位設置有雞肋之嫌
本屆慈展會同以往的幾屆一樣,都是把最醒目的位置給了大型國企、政府機構和慈善會,真正的執行機構如各類社工機構等,展位小得可憐而且擠成一塊,通道非常狹窄,很多參觀者壓根就進不到里邊的展位,大多在外面瞥一眼就走掉。大多數人的目光都被那些炫酷的展臺所吸引。這真的就是一次展示會,各種大型機構、國企社會責任的宣傳會。
筆者在跟一些機構交流的時候,也能感覺到,大家對慈展會有著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到這里宣傳自己的機構和項目。可是來了之后才發現,自己也不過是圍觀群眾而已,沒有機會展示自己,也沒人愿意關注自己。部分機構人員明確表示明年不會再來。另外,一些去年參加展會的機構今年也沒有參展,在電話回答筆者的問題時表示沒什么意思,去年來開過一次眼界就夠了。
二、研討會基本與社工無關
根據大會的安排,今年的研討會主要分為四大板塊:互聯網+公益、公益國際化、公益創客以及公益創新,共計22場研討會,其中只有一場中國(深圳)“三社聯動”暨社區治理創新研討會與社工有關。根據筆者旁聽的幾個研討會而言,基本屬于比較高大上的類型,怎么讓公益更加國際化、互聯網+怎么推動公益行業發展,滿耳都是創客、社會企業、公益信托等時髦名詞,演講嘉賓大都是行業大咖,備受追捧。然而真正研究社區案例、項目扶持、小機構發展以及對公益(社工)人自身關愛的少之又少。或許這在公益領域是一種常態,但顯然對于社工和社工機構而言沒有什么作用。
三、社工展位空置率較高
按照常理,展會開展當天,是觀眾最多、展位最熱鬧、最齊整的一天。慈展會開展當天,立國部長等重要領導巡館,一時間人頭攢動,非常熱鬧,可是有些展位卻空空如也,既沒有觀眾也沒有負責人,這些空展位尤以外地的社工機構居多。負責人都去哪兒了?筆者對熟悉的幾家社工機構進行詢問,得到的答復無外乎兩種:當天或前一天的機票太貴,所以晚一天來;恰好有其他事耽誤了。這也側面反映了目前社工機構的困境——沒錢還事多。
四、社工概念被泛化
慈展會的全名是“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從其名稱來看,它的領域是公益與慈善,任務是交流展示。從實際結果來看,它還是比較名副其實的。然而對于社工機構而言,參展與不參展都會很后悔。不參加吧,有可能會錯過潛在的合作機會和宣傳機會;參加吧,則會發現這些機會都是鏡中花、水中月。
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專業性較強的行業,雖然在頂層設計中每次都會提及,李克強總理還專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發展專業社會工作”,但在社會大眾眼里或者實際執行過程中,還不過是一些公益機構或者公益項目而已,導致社工這個行業必須依附于公益或者慈善這個領域,包括這次展會也是如此。展會名稱跟社工一點關系沒有,但是里邊的社會服務展區以及社會公益展區里卻密密麻麻地擠滿了好幾十個社工機構的格子。
“什么時候能夠有一個專屬于社工或者社工機構的行業展會或者交流會呢?”這是不少參展社工機構對筆者講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