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本報記者 王勇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陶淵明筆下的田園生活令無數代中國人神往,尤其是在鋼筋水泥、鄉愁不在的當下,更是容易引起人們回歸鄉土、建設鄉村的沖動。
只是理想與現實總是有距離的。
試想一下,為了既享受現代社會的便利條件,又保持鄉村特色,將原本散居的村民聚居在一起,會發生什么?
張家的狗咬了李家的雞,王家的垃圾占了趙家的地,綠地做了菜園,道路成了停車場……
傳統的生活方式與陌生的社區生活之間的沖突該如何解決?
荷風水村的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亂像:無人在乎的公共空間
荷風水村位于四川省崇州市榿泉鎮群安村,是在新農村建設中由群安村六個村民小組合并而成的聚居點。
從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190戶人家650名村民從2011年底開始共同生活在71.22畝的土地上。
每戶人家的占地只有0.37畝,沒有了寬敞的庭院,對公共空間的侵占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車輛亂停、衣服亂曬、雨棚亂搭、雜物亂堆、垃圾亂扔……
一方面,政府規劃設計存在缺陷,基礎配套設施尚不齊全,民眾訴求渠道不盡暢通;另一方面,自律意識薄弱,綜合素質偏低,傳統農村生活方式根深蒂固。
新生社區,村民對社區歸屬感不強,參與意識較為淡漠。問題得不到解決,對村民而言,既不滿又彷徨。
誰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融入:提供服務是第一步
為推進荷風水村的社區治理,2014年4月,四川光華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服務被引入村里。
服務中心委派了2名專職社工全程提供專業社工服務,西南財經大學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中心則委托1名老師提供顧問及項目督導服務。
出資方是崇州市民政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
問題是,對村民來說,幾乎沒有人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這也是大多數從事鄉村建設的公益人曾面對的問題。
“我是來幫你們,教你們的,為什么不接受呢?”抱著這樣的想法,工作是很難開展的。
開展服務,融入社區,成為荷風水村駐村社工思考后的選擇。
帶領社區的小朋友畫畫、做游戲,借由小朋友走近居民;通過培育社區已經初現雛形的舞蹈隊,召集愛唱歌的村民組成合唱團,增進與居民的交流;暑假時,引入大學生志愿者和實習生,為小朋友開暑期夏令營,帶領小朋友探訪老人,既豐富小朋友的假期生活,又在社區弘揚敬老助老文化。
在旅游旺季,通過參與式的方法,推動六位留守婦女聯合起來擺攤,并形成了新荷人家“好吃嘴”的品牌,幫村民增收。
轉變:成為社工站的朋友
村民的態度終于開始轉變,開始主動參與社工站活動。村民小張便是其中的一位。
社工站的活動吸引了小張5歲的小女兒,但小張看見了總要不讓,“走走走,回去了,耍啥子耍!”女兒就只好就垂頭喪氣地跟著爸爸回去了。然而過一會兒,她又悄悄地跑來玩。
最吸引小姑娘的是社工站的“小蜜蜂樂園”,里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玩具,同時這個樂
園是由小朋友自主管理的,每天都需要小朋友自薦當“蜜蜂王”,負責物資的發放和回收,同時還要帶領小朋友一起打掃場地。
時間長了,小姑娘慢慢開始主動申請當蜜蜂王助理,有時小張在外面喊她回去時,她也會堅持將物資回收,打掃完場地。
小張也從最開始在路邊等,到進社工站幫女兒打掃,后來發展到了陪女兒一起參與社工組織的社區志愿服務。
治理:尋找共同的約定
隨著村民對社工的熟悉與認可,更深入的工作逐漸開展起來。社區治理開始提上日程。
2014年10月14日,新荷人家社工站召開了第一次業主委員會正式見面會。荷風水村的未來發展設想成為了討論重點。
十年后的荷風水村是怎樣的?怎樣才能使荷風水村發展成理想的模樣?需要凝聚所有村民的力量,共同改變目前面臨的問題成為共識。在此基礎上,社工們便提出了制定村民公約的設想——公約里既可以包含對村莊的發展規劃,同時也暗含著一定的規范約束力量。
制定公約的想法得到了業主委員會的認可,那么公約應該如何制定呢?誰來制定?
村民公約是村民的共同約定,當然要村民來制定。但對于各自謀生的村民來說,誰會抽出時間專門做這件事呢?
于是,社工開始了密集的走訪調查。個別訪問、小組討論、田間收集、院落壩壩會,抓住一切機會收集意見。
“垃圾要入箱,不管是不是我制造的,看見了,就把它給撿起來,扔進垃圾箱里。”“與人相處,心要大度。”“要教育小孩子,不要劃車子。”“我希望爸爸媽媽多陪我玩一玩。”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村民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收集到的不同類型的意見被整理成順口溜,形成了公約初稿。在此基礎上,社工們小范圍內走訪村民和政府,不斷修改公約。
為了讓村民更廣泛地參與公約制定與執行,新荷人家聯合荷風水村物業中心于2014年11月初,組織全體村民召開了公約討論會。
討論會上社工逐條講解公約,當講到“夜晚到,聲音悄,安安靜靜睡眠好”時,一位叔叔說:“這個不好操作,八點多跳個舞還是可以的,但是十點以后就要安靜了,要具體點。”經過協商,大家決定將這條改為“十點到,聲音悄,安安靜靜睡眠好。”
在確定公約內容之后,村民又對如何落實、如何命名進行了討論,最終決定將公約命名為“荷風水村大家庭公約”。這個名字的寓意是,無論你來自何方,到了荷風水村,我們會把你當家人看待,我們共同愛護家園,遵守約定。
沖突:面對實際利益的抉擇
經過先后五次修改、討論,“荷風水村大家庭公約”最終被確定。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呈現這一公約,不讓它成為一紙空文。而無論如何呈現,資金都是繞不開的問題。
2014年11月12日,洽談公約呈現形式及籌資計劃會議中,村民表現出了極大反應。“政府每年給你們那么多錢,就讓政府出啊,到時候我們全體簽字同意就可以了。”
盡管在提出和修訂公約方面,村民表現出了一定的自主參與性,但當談到實質性付出時,村民還是表現出了對政府的依附,社工坦言:“到這邊這么久,也接待了很多領導,領導問我們這邊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我都說了很多,但我知道最大的問題是村民遇事都說找政府,從未站出來說這件事我們可以自己做,政府大包大攬,其實也有我們自己的原因。就拿這個公約來說,如果政府不愿意通過某種實體形式來呈現,那咱們是不是就不做了呢?換句話說,即使政府出錢來修,咱們能夠自主決定他們何時何地以何種形式修建嗎?這樣修出來的建筑和統一規劃的池塘、道路、綠化帶又有何差別呢?”
社工的一席話激起了村民的思考和反思,同時也引起了更為廣泛的爭吵與討論,最后大部分村民綜合考慮成本,決定通過修建墻體的方式來呈現公約,并且資金來源主要包含村民自主籌集、政府支持和相關企業單位贊助三部分。最終有90多戶村民表示愿意出錢修建公約墻。
建設:助人自助 自主管理
2015年5月初,社工站聯合業主委員會開始正式啟動公約墻眾籌活動,為期一周的眾籌過程中,每來到一戶村民家中,不管其是否支持公約墻修建工作,都會把為什么修建公約墻的理由再次講給大家聽。
本著自愿原則,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最后總計籌資14350元。為了更好地監督資金來源情況,社工站通過張貼紅榜的形式,公示了資金募集狀況。
籌資結束后,社工站便聯合業主委員會開展建材調查,并依據不同材料做出了不同預算,最后交由村民投票決定采用何種材料。
政府和駐地企業也積極支持此事,承擔了絕大部分勞務費和建材費用,使得村民籌集的一萬多元沒有用完,最后計劃將剩余資金用于村莊公共事務的建設。
通過如火如荼的公約墻籌資事件,政府看到了村民潛在的變化和能力,于是將村里面的紅白喜事房的收入也交由村民自主管理。這是政府放權,促進村民參與村莊治理的一大進步。
從最開始提出和修訂公約,到討論公約呈現形式,再到全體村民一起籌資修建公約墻,總共耗時近一年時間。在實施過程中還會經歷一個由不遵守到自覺遵守的過程,雖然不能采取強制措施做出懲罰,但變化已經產生,希望已經存在。
接下來的時間里,社工站將聯合荷風水村村民一起探討和成立村民議事會,建立完善的村民議事制度,并逐步淡化社工角色,將村莊發展工作交由村民自行決定。
荷風水村大家庭公約
法于心,律于行,依法治村構和諧;
見善行,學與做,正氣清風滿荷堤;
小區事,多協商,人人參與共分享;
吵一吵,笑一笑,老張說事化解了;
干工作,陪家人,家庭事業都重要;
男與女,老與小,一視同仁都是寶;
你掃地,我洗碗,家務農活大家干;
家長行,小孩學,良好行為代代傳;
見垃圾,彎個腰,分類入箱習慣好;
種花草,愛綠化,人人有責守護她;
大汽車,小三輪,通通靠邊停放好;
大狗酷,小貓乖,套上繩子人人愛;
十點到,聲音悄,安安靜靜睡眠好;
查隱患,早預防,安全警鐘常敲響;
綠色菜,原生態,放心入口笑開懷;
大廣場,小院壩,時常聚集拉家常;
唱一唱,跳一跳,茶余飯后多熱鬧;
小村落,大家庭,荷風水村一家親;
守公約,美德傳,和諧新風萬家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