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近年來,互聯網公益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也正因公益與“互聯網+”的碰撞,如今公益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9月18日,“互聯網+公益”也成了在深圳拉開帷幕的第四屆慈展會一大熱議話題。
“互聯網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使每一個生命個體背后發生的故事和它的因果鏈條在瞬間顯現出來,使人類從未像今天這樣對自己和他人的命運感同身受。”慈展會“互聯網+公益”之公益生態專題論壇上,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創始人、理事長王平說,互聯網使人人公益成為現實。
互聯網公益帶來募捐上的規模效應。此前,在9月9日中國首個“互聯網公益日”上,同具互聯網公益基因的騰訊公益發起了配捐活動,網友每捐1元,騰訊基金會配捐1元,網友每捐10000步,騰訊基金會(及其愛心伙伴)配捐2元,配捐上限最高可達9999萬元。此活動僅三天時間,民眾捐款額便高達1.27億,騰訊基金會因此配捐了9999萬。
遭遇互聯網,公益界發生了“化學反應”,互聯網公益的威力與潛力也正在逐漸顯現。
隨著國內移動設備用戶的日益增多,通過互聯網為公益事業籌到的善款占總籌款比例正在逐年增加。據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的數據,2012年來自互聯網的捐贈僅占所有捐贈中的8%,2013年這個比例提高到了15%,2014年約占到了1/3,2015年的占比則預計將達50%左右。
在今年慈展會上,有一條公益街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這條公益街由“路人甲”這一互聯網公益平臺上的20多個公益項目攤位組成。這一主打“惠捐模式”的新興互聯網公益平臺也引起參會者關注。該模式規定,用戶在提交10元錢的小額、定額捐贈后,便可兌換合作愛心企業的優惠券。
“互聯網公益有著社交的特點,發展往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立錢與事的關系,第二階段建立人跟事的關系,第三階段建立人跟人的關系。”路人甲CEO韓靖說,傳統的公益模式中,人們捐錢后便和項目斷開聯系,互聯網平臺則能使捐贈者與項目以及受贈者實現互動并維持聯系。
在“互聯網+”時代,不少人提出了“互聯網公益會顛覆傳統公益”的說法,但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并不這樣認為。她指出,在“互聯網+”時代需要看清楚哪些需要變化,哪些根本不需要,甚至還要斧正互聯網所帶來的負作用。
按照國內法律,并不是所有的組織或者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募捐的,只有具備特定資質的基金會項目才可以進行面向公眾的募捐,但互聯網公益則意味著對不特定的公眾募款。金錦萍稱,很多沒有募捐資質的項目往往掛靠在有資質的基金會下面,以此規避法律責任。
此外,目前國內基金會還分國家級或是省級的,在地方登記的基金會只能在登記的行政區域內募款。金錦萍表示,互聯網公益突破了行政區域的規定,甚至突破了國界。因此,政府需要去規范,或者重新思考這個區域限制還是否有意義。
“互聯網公益還會帶來一個問題,現在很多公益項目的對接已經突破了慈善組織的邊界,使得供和需直接對接,人們在募捐平臺上直接向某人募款,這容易產生不公平的現象,導致有些人得到的善款數額較大,而有些人得到的善款過少。”金錦萍說,目前互聯網公益行業很多方面還亟需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