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為解決日益增長的養老和醫療需求,國務院辦公廳日前轉發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12月7日,民政部和衛計委相關負責人就貫徹落實《指導意見》進行了解讀。
需求:近40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
據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甄炳亮介紹,截至去年底,我國老年人總數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到2020年將達到2.43億。
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達到近4000萬,對機構養老的需求很大。
“我們養老機構目前絕大多數的從業人員是養老護理員,他們沒有醫護的知識和技術,所以這塊是養老服務的一個‘短板’?!兑庖姟返陌l布能夠讓養老機構、居家和社區的老人把‘醫養結合’的‘短板’補齊,這是它的重要意義所在。”甄炳亮強調。
民政部和發改委、衛計委開展了面向養老機構的遠程醫療合作試點,實施了健康養老重大工程,取得了積極進展。目前各地已基本形成了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或者由醫療機構托管養老機構內的醫療服務,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與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緊密合作等多種醫養結合的實現方式。
“通過養老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合作,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服務,解決掛號難和看病不方便的問題。通過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無縫對接,落實國家分級診療和全科醫生制度,為居家和社區養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家庭病床以及其他公共健康服務,使老年人能夠就近就便獲得公共衛生服務,有效緩解醫療資源緊張問題。”甄炳亮表示。
支持: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
為促進養老機構的醫療能力的提高,《意見》還提出,對于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對于符合條件的,要按照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的范圍。
2014年,衛生計生委印發的《關于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幾項重點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各地在規范運作的基礎之上,試點將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納入到新農合定點范圍。“下一步我們還要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推進,將符合條件的醫養結合機構納入到城鄉基本醫療保險的定點范圍之內。”衛生計生委家庭司副司長何炤華表示。
何炤華強調:“符合醫保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經過申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入住的老年人可以享受醫保報銷待遇,相比較在醫療機構住院治療或者康復護理,養老機構相應服務費用更低。”
此外,何炤華還表示,要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的能力。“要發揮衛生計生系統服務的網絡優勢,結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開展的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為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到2020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健康管理能力要達到70%以上。同時,我們也在規范為居家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的項目。對于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要納入醫保支付的范圍。”
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辦醫養結合機構
政府引導、市場驅動是推進醫養結合工作的重要原則之一。對此,何炤華表示:“要營造一個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社會力量可以針對老年人健康養老的需求,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舉辦醫養結合的機構,包括老年康復、老年護理等一些專業性醫療機構。”
有哪些扶持和支持的措施和政策呢?
甄炳亮表示:“一是在規劃方面,我們要更多地把養老和醫療結合起來考慮,比如說有一個醫院,那么在這個區域建立養老機構最好能夠和這個醫院臨近或者交通便利,能夠相互支援。另外,我們也鼓勵有條件的醫院托管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建設養老醫療聯合體。比如養老機構可以作為醫院的后療通道,出院以后的老年人康復、護理可以到養老機構。我們要為這些醫養結合機構提供用地政策的扶持,比如對民辦非營利醫養機構可以使用政府劃撥的土地,對民辦營利性的養老機構通過招牌掛的方式優先保障供地。還有加強金融支持,對醫養結合機構可以采取PPP方式,也可以采取產業引導基金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在人才建設方面,養老機構的醫療護理人員與醫療機構人員享受同等的職稱待遇,并在繼續教育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鼓勵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到養老機構多點執業,或者輪崗服務,幫助培養養老護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