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要聞 > 古代政府如何介入養老?
古代政府如何介入養老?

2016-11-0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楊子


縱觀古今,無論是國家制度,還是子女的贍養和孝敬,孝道文化和敬老的精神內核都始終沒有變

梁武帝蕭衍設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官辦性質的養老機構

重陽節剛剛遠去,按照我國傳統,重陽乃登高望遠、把酒賞菊的好時節。由于九月初九的諧音為“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民間也歷來有在此日進行祭祖和敬老活動的習俗。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以此倡導社會樹立尊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我國政府將該日確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一步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該日為“老年節”。

而翻開史書,由國家或官方制定和推行的養老制度也幾乎貫通古今。古代政府對養老的關注與投入,有一種近乎天然的職責與自覺,它無疑與我國的孝文化緊密相關。

官辦機構延續1500年

我國最早的官辦養老救濟機構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蕭衍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受佛教救濟思想的影響很大,在公元521年,下旨在首都南京設立名為“孤獨園”的慈善機構,專門救濟民間無依無靠的老人和孤兒。

《梁書·武帝本紀》有記載:“凡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縣咸加收養,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又于京師置孤獨園,孤幼有歸,華發不匱。若終年命,厚加料理。”也就是說,梁武帝創設的“孤獨園”,為郡縣出資,收養無家可歸的孤兒和無人贍養的老人,并負責為收養的老年人料理后事。

這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官方設立的救濟贍養機構,并成為后世仿效的榜樣。當時,連梁武帝的政敵、北朝的東魏權臣高歡也不由稱道:“江東有蕭衍老翁,專講究文章禮樂,中原士大夫南望羨慕,認為正統所在。”

至唐朝,類似的官辦養老機構已得到長足的推廣。武則天時代,唐朝開設了主收貧、病、孤、疾者的“悲田養病院”;唐肅宗在長安和洛陽分別建了“普救病坊”,用于照顧無人贍養的老人。

宋朝則使“養老院”成為流行的養老方式。北宋初年即開設了名為“福田院”的養老機構,后又設“居養院”,南宋則稱“養濟院”,這些機構都將不能養活自己的孤寡老人登記在案,由國家贍養,雖然機構名稱各異,但都屬慈善性質。值得一提的是,在宋徽宗時期,老人的年齡標準是50歲,使得養老的人群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展,成為歷史上老人的黃金時期。

明朝嘉靖年間,京城除了加大養濟院的數量與規模,還定期輪派官員進行督查,查看貧者和老者有無飯吃以及有無制度上的弊端。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北京地區,僅政府免費提供給老無所養等各類窮人的衣服,就花費275兩銀子(相當今日近15萬元人民幣)。國家花錢直接給老人購買生活必需品,在社會上形成一種極為良好的養老風氣。

清代延續明代制度,繼續開辦“養濟院”和“施棺局”,即便到了清末國家較為衰弱之際,對養老的支出也毫不吝嗇。如光緒年間的某一年,僅廣東一省的養濟院,就花費白銀近1.7萬兩。

家庭養老有法可依

當然,我國養老還是以家庭為主力軍,在古代更是如此,但無論在各個朝代,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法規,讓家庭養老得以更順暢地實現。

從周代開始,養老制度就已初具規模?!抖Y記·王制》中對王公貴族的飲食都按年齡做了詳細的規定。而對于民間的老人贍養問題,周代也對有老人的家庭實行減免徭役的政策,有“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一說,即如果家中有80歲以上的老人,則兒孫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歲老人,則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

戰國時,齊國也規定,對70歲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子的徭役和賦稅;對80歲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二子的賦稅徭役;對90歲以上的老人,免除其全家的賦稅徭役。

漢朝“以孝治天下”,對養老問題更加重視,特別是對“家庭養老”有著極嚴的規定和要求。孤寡老人到市場上做買賣,規定免繳納租稅,并允許孤寡老人販賣作為國家專賣品的酒。為確保養老制度的落實,漢律還規定,不贍養老人者,要被處棄市之刑,即在鬧市執行死刑并將犯人暴尸街頭。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不敬也是重罪,子女殺父母或祖父母,即使沒有成功,也要被判處棄市之刑,毆傷長輩者同樣要受棄市之刑。

漢朝還向老人授予名為“鳩杖”的實物,是帝王賜予老人使用的拐棍,相當于今日的“老年證”。從漢宣帝劉詢開始,國家規定,凡是80歲以上的老人,皆由朝廷授予王杖。與此相配套的《王杖詔令冊》全文近600字,規定了70歲以上老人應該享受的生活和政治待遇,有學者稱其為中國最早的“老年人保護法”。

唐律則規定:父母在世時,子孫不能出遠門、不能分家、不能存私房錢,否則要被治罪,較好地解決了“空巢”現象。唐代也繼承了漢代給老人“賜杖”、“免稅”等諸多做法,并提出了“補給侍丁”制度,即為80歲以上的老人安排侍丁進行照料,并規定這些侍丁不用服徭役。唐代甚至還有“精神養老”一說,就是奉養父母時要和顏悅色,不能讓老人不開心,有違反者甚至可以成為休妻的理由。

宋、明、清三代都規定免除老人子孫的賦稅。為保證老人有子孫養老送終,北魏首創的存留養親制度一直沿用至清代。“存留養親”是指犯人的直系親屬年老,但家中沒有其他人可以贍養老人時,對于非重罪犯人,允許他們通過一定的程序得到從寬處罰,流刑可免發遣,徒刑可以緩期執行,讓他們留下來照料老人,等老人去世后再繼續服刑。

宋朝:古代養老集大成者

遍覽各朝養老福利制度,最為完善者當宋朝莫屬。

在“家庭養老”方面,宋代對“侍丁”和“存留養親”兩項制度有著明細的規定。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詔:“父老年八十者賜茶帛,除其課役。”天圣二年(1024年),仁宗詔:“(西京)城內民八十以上,免其家徭役,賜茶人三斤,帛一匹。”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詔:“其父母年八十者,與免一丁,著為式。”這些宋朝法令表明,宋代平民如果家有80歲以上的父母,可免除家庭成員的“身丁錢”,并免除其中一位男丁的服役義務,以便老人身邊有子孫服侍、奉養。《宋刑統》則規定,除了謀反、內亂等死罪之外,罪人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八十歲以上,且“戶內無周親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可以“申刑部具狀上請聽敕處分,若敕許充侍”。

在“官辦養老”方面,宋代提供的國家養老福利最為豐富。北宋立法:“居養鰥寡孤獨之人,其老者并年滿五十歲以上,許行收養,諸路依此。”凡50歲以上的鰥寡孤獨老人,可以進入國家在京師及諸路開設的福利院養老。國家給他們的養濟標準一般為每人每日一升米、10文錢;對80歲以上的居養老人,政府還有額外補助,另給大米及柴錢;90歲以上老人每日有醬菜錢20文,夏天給布衣,冬季給棉衣。后來因為要收養的老人太多,又將進入福利院的年齡線提高到60歲以上。

宋政府設立的福利院,包括京城的福田院、遍設于各州縣的居養院、養濟院,都是綜合性的福利院,收養的對象包括“鰥寡孤獨貧乏不得自存者”、“非鰥寡孤獨而癃老廢疾、委實貧乏不能自存者”。南宋時期,一些地方政府又修建了“安老坊”、“安懷坊”、“安濟院”,是專門收養孤寡與貧困老人的福利機構。制度化的福利性公墓體系也始于宋代,最初在京師汴梁設立“漏澤園”,后又在“京畿近郊佛寺買地,以瘞死之無主者。瘞尸,一棺給錢六百,幼者半之”。為盡力照顧逝者家庭,漏澤園中的下葬品和祭品都由政府置辦。

而宋代的“宗族養老”也開始走向制度化。范仲淹設立的范氏義莊可謂宗族養老的典范之作,它如同一個公益基金,定期向族中貧困人口發放錢米。蘇州的范氏宗族,每一位5歲以上的族人都可以從范氏義莊領米,每口每日一升。族中若有老人去世,也可以從義莊申領到15貫至25貫的喪葬費。范氏義莊創立后,宋朝士紳紛紛效仿,成立義莊贍養族人。

宋代還甚至出現了“社會化養老”機制。南宋《新安志》載:“愚民嗜儲積,至不欲多男,恐子益多,而貲分始少。蘇公謫為令,與民相從為社,民甚樂之。”這里講的是,新安當地居民不愿多生育兒子,怕兒子多了會分掉他們的財產,而一位蘇姓知縣順應“民嗜儲積”的習慣,鼓勵人們成立一個養老基金會,平日將余錢存入,年老時再取出。這可謂我國養老儲蓄與保險的先例。

可以說,宋朝建立起了以家庭養老為主,宗族養老為輔,國家養老和社會化養老為補的多層次養老系統。

■ 楊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色婷婷色综合激情国产日韩| 婷婷综合激情| 丁香五月天综合缴情网|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久久影视综合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高清| 久久久久青草线蕉综合超碰 |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AV综合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影院d3|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 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久久天天日天天操综合伊人av|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久久精品综合网| 天天综合久久久网|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综合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欧美| 久久91综合国产91久久精品| 狠狠色婷婷七月色综合|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蜜桃av| 亚洲AV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 | 亚洲性感综合欧美|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亚洲狠狠成人综合网| 色欲天天婬色婬香视频综合网| 国产天堂一区二区综合| 插插插色欲综合网|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亚州欧州一本综合天堂网| 一本色综合久久| 综合网日日天干夜夜久久|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