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11月30日,羅爾這個名字在朋友圈被刷屏。從在公眾號寫文為患白血病的女兒籌集醫療費用感動眾人,到被質疑是營銷、有醫保、有房,僅僅半天時間,劇情的翻轉引發了無數的討論。
隨著各方的調查,事情的真相會逐步顯露,網上的熱議也將告一段落。但事情可以就此打住嗎?或許我們該思考一下去做些什么。
比如說,如果有人可以核實病人及家庭情況,評估是否需要幫助,在此基礎上幫助病人尋求各方資源、對接公益組織等平臺展開募捐,是不是就可以避免“羅爾事件”的發生了。
讓每一個公眾自己去核實、去做這些事情顯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會有人專門去做這樣的事嗎?
小琛的故事
2016年2月23日中午11時,河北省肅寧縣的6歲男孩小琛(化名)在家門口玩耍時被摩托車撞倒,造成腦干大出血、肺部嚴重挫傷。
當地醫院無力救治,北京999急救中心派出直升機接到小琛后,立刻轉送至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交通事故創傷救助中心轉入ICU治療。
孩子病情危重,肇事者的問題還有待處理,家屬的情緒幾乎崩潰。
醫院社工部的社工介入后,一方面幫助家屬與醫生建立及時的溝通了解ICU中治療情況;一方面為家屬提供心理輔導,幫助家屬積極面對。
更重要的是,對小琛的家庭情況進行核實。經過核實,確認小琛的家庭是低保家庭,經濟貧困后,經過多方努力解決了醫療費用問題。
一方面幫助家屬調動身邊及社會資源,建立幫扶微信群(醫生、律師、心理咨詢師、社工、家屬、記者、基金會及社會愛心人士);另一方面,則通過天使媽媽基金會籌集善款,首批共籌得捐款200104.04元。
與醫護人員的職責是治病不同,醫務社工是為有需要的個人、家庭機構和社區提供專業醫務社會服務,幫助其舒緩、解決和預防醫務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
用專業的方法評估并幫助家長解決醫療費用問題,是其中重要的一項。醫務社工不僅可以幫助家長進行專業、合規的募款,由于長期對接各種救助資源,有時候不需要向公眾募款也可以解決問題。
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社工部部長郝徐杰介紹,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社工部自2013年介入醫院醫療救助工作以來,就對接了神華公益基金會神華愛心行動、北京市紅十字基金會共鑄中國心項目、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北京成龍慈善基金會興源急重癥患者救護基金、浙江千訓愛心慈善基金會向日葵專項基金等項目,可以從這些項目中為病人申請救助資金。
不只是募集醫療費用
評估并幫助病人募集醫療費用只是醫務社工工作的一部分,醫務社工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第一,鏈接資源。作為資源連接的紐帶,以患者為中心,鏈接救助機構、志愿者資源等,為患者及家屬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醫務協調。在救治過程中,與患者及家屬、救助機構、臨床科室、相關行政處室協調,確保救助的順利實施。
第三,提供服務。包括以下幾方面:
1、心理慰藉:從心理等方面為病人提供服務,協助和促進患者的心理、家庭、人際關系以及社會環境等方面的調適,幫助患者解決困境恢復健康。
2、家屬支持:幫助家屬正確認識病情及影響,調節家庭關系,緩解家庭壓力等。(尤其是重癥病人的家屬,往往會六神無主,判斷力下降。)
3、團體建設:建立病友互助團體,為病人營造“第二個”家;搭建社區支持網絡,為病人奠定社區康復的基礎。
4、轉介服務:在病人同意的情況下,將病人轉介給社區社工為病人提供社區服務,促進病人與社區居民的交流,降低各種疾病的復發率。
5、社區服務:通過組織活動、講座、咨詢、建立小組等為社區居民提供衛生健康服務。
6、關懷醫護:通過項目實施,緩解醫護人員身心壓力,改善他們的工作、生活品質。
新生的老職業
醫務社工可以發揮的作用很多,但為什么在公眾的視野里卻很少看見呢?原因在于,這是一個新生的老職業,而醫務社工的數量還很少很少。
醫務社工在中國的起源要追溯到1921年,那一年美國人蒲愛德在協和醫院創建了社會服務部,開始提供醫務社工服務。
建國后,由于歷史的原因,醫務社工在醫院中消失了。直到2000年前后,醫務社工才再次出現。
1998年,廣州市殘聯與香港利民會合作,建立家屬資源中心,開始提供醫務社工服務;
2000年5月,上海東方醫院(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社工部成立,是大陸醫療機構中成立的第一家社工部;
2006年,天津市安定醫院(天津市精神衛生中心)引進專業社工,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癮戒斷、心境障礙、社區預防、志愿服務領域開展工作。
2007年深圳也開始開展醫務社工服務……
與此同時,相應的行業組織也開始出現。2011年,上海市醫學會醫務社會工作學分會成立;2015年,廣東省社工師聯合會醫務專委會成、廣東省醫務社會工作研究會成立先后成立;2016年2月17日,天津市醫院協會成立醫務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專業委員會。2016年11月19日,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醫務社會工作專業委員會正式宣布成立。
盡管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但醫務社工并沒有得到太大的發展。
廣東醫務社工專委會調研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7月,廣州開展的醫務社工項目只有17個,醫務社工73人,深圳則為114人,而全廣東的醫務社工加起來300多人。一個可以對比的數據是,廣東全省的持證社工已經近60000人。
截止到2015年底,上海有152家醫療機構試點開展醫務社工,覆蓋17個區縣,35家三級醫院,77家二級醫院,4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但其中有獨立社工機構的醫院僅43家,專職醫務社工僅111名(不含兼職)。
與此同時,根據《香港醫管局統計年報2012-2013》、《香港社會福利署統計年報2012-2013》,截止到2013年3月31日,香港共有42家醫療機構開設醫務社會工作部,共有790名注冊醫務社會工作者,社會福利署有醫務社工431名,醫管局有醫務社工包括學科主任(醫務)359名。2012年-2013年,全港醫務社會工作者共服務351186人次,處理約173000宗個案。
臺灣2013年起醫務社工正式成為醫院設立時的必要人力,一般急性病床每100床設一名社工人員(需社工專業出身);精神急性病床、慢性病床、日間留院床每100床設一名社工人員。擁有床位300以上醫院社工人員三分之一需具備社工師資格。
作為對比,“廣東單個醫療機構的崗位職數配置一直都較低,2015年,深圳2.26人,東莞4.25人,中山2.3人,廣州5人(紅會醫院)。職數的配置依據目前都沒有與床位或其他要素掛鉤。”廣東省社工師聯合會醫務社會工作專委會主任委員、北達博雅社會工作資源中心理事長關冬生表示。
由此可見,內地的醫務社工發展還遠遠不夠。
醫院缺乏廣泛的認同
為什么醫務社工的發展這樣緩慢呢?原因有多種,包括理念上的、制度上的、資源上的。
目前醫務社工的主要推動力量是社工的主管部門——民政部門,醫療機構仍然延續以治療為主的思路,并沒有更多的介入。
“當前,醫務社會工作發展步履較為艱難,關鍵因素是還沒有獲得醫療領域,主要是衛生行政部門與醫療機構的廣泛了解與認同。”關冬生強調。
由此導致了社工服務內容搖擺不定、醫院等被動接受服務、服務進入醫療機構需花大力氣和許多時間進行宣傳、服務成效評估標準不一致及變化不定等問題。
這一狀況隨著政策的推進,有望得到改善。
2009年發布的《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開展醫務社會工作,以預防和減少醫療糾紛,改善醫療服務質量。
2011年發布的《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也提出,對學校、醫院、人口計生服務機構等需要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的單位,要將社會工作專業崗位納入專業技術崗位管理范圍。
2012年,上海推出了《關于推進醫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實施意見》,2013年則將是否開展社工服務納入到了醫院評價體系中(不設立者扣分)。
需要更多資源的支持
進入醫院只是開展醫務社會工作的第一步,關鍵是還需要為開展工作提供支持,這其中最基本的是社工的人員和活動費用。
目前,醫務社會工作大多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展開。服務的購買方包括政府、社會組織、企業。
政府是推動醫務社工發展的主要力量。據關冬生介紹,在廣東,基本以民政部門為主要推動者,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作為參與者及購買者。
“我們‘醫路同行‘醫務社會工作服務就是由桂城街道關愛基金、南海區人民醫院共同出資,南海啟創社工執行的。”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社工工作中心的林海全表示。
除了政府主動推進以外,近兩年,又出現了“資助式購買”的新形式,由社工機構根據分析社會需求,找準服務方向和服務對象,以項目的方式向政府相關部門申請經費,政府相關部門則用競爭的方式,公開評選中標項目和機構。
雖然政府部門在推動,但將醫務社會工作的資金正式納入財政預算的還是非常有限。醫務社會工作經費的固化、恒常化仍然困擾著各相關方。
“由于醫院管理體制的不同,醫務社會工作經費來源就非常多樣,并常常需要相關部門協商出資比例,如南海區的出資方就涉及醫院、醫院的行政上級部門(街道辦、鎮政府)、醫院的行業主管部門(區衛計局)。”關冬生強調。
除了向社工機構購買醫務社工服務之外,有些醫院也開始設立自己的社工部,但同樣存在問題。
“我們每年培養70多名社工專業畢業生,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仍在醫院從事醫務社會工作的同學只有近20人,分布在北京、廣東、上海等地。”中華女子學院的矯楊老師表示,“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考公務員、村官和考研是最優選擇,在醫院做社工無法解決戶口和編制。”
發展醫務社會工作,需要政府之外的力量投入。目前,部分從事醫療救助的社會組織已經開始介入這項工作。
2014年,致力于先心病、白血病救助的神華愛心行動就成功申請、獲批中央財政支持“醫務社會工作試點項目”,在全國19家神華愛心行動項目合作醫院率先嘗試購買專業醫務社工服務,直接受益4735人。
但是,這樣的項目還很少,公眾、企業等也幾乎沒有對醫務社工項目的支持,要真正促使醫務社會工作實現大發展,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和醫療衛生行業改革、進步,滿足公眾多元化、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促進和諧醫患關系建設,還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
■ 本報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