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 本報記者 張明敏
日前,針對媒體報道“新豐縣練溪托養中心托養人員死亡事件”,廣東省韶關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回應,稱經調查發現練溪托養中心不具備托養條件,而民政部門已于3月2日正式取締該托養中心,對現有733名托養對象進行了妥善安置。
15歲的雷文鋒在他風華正茂的年紀走了,從去年8月8日在深圳走失,到去年12月3日在韶關新豐縣人民醫院離世,在此期間,雷文鋒一個人在外漂泊了近4個月。
今年3月18日,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會長宮蒲光在第八屆中國社工年會上要求,“從專業服務拓展,推動將專業社會工作從兒童、老人、婦女、殘疾人擴大到城市流動人口、農村留守人員、受災群眾和特殊人群等社會治理重點人群”。
據《公益時報》了解,在我國早有專業社工介入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站和托養中心的案例,并以項目和崗位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長期存在,取得了一定效果。
如果社工介入托養服務,“練溪托養中心事件”也許就能改寫。
社工進駐托養中心早有先例
北京七彩昀社會工作事務所(簡稱“七彩昀”)成立于2011年4月,是一家專業從事社會救助的社工服務機構,其主要拓展領域為:社區關系修復與重建,承辦政府委托的社區服務項目;城市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含兒童)的社工介入服務等。
從2012年開始,七彩昀承接政府關于孤殘兒童、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項目,通過專業社工進駐托養中心的方式為救助對象提供服務,至今已有5年時間。目前,七彩昀已經在北京市下轄5個區、縣內通過政府購買社工崗位的方式派駐社工提供服務。
李志華是北京七彩昀社工事務所的總干事,在她看來,社工介入到城市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含兒童)的領域有著明顯優勢。
“社工介入能夠輸出智力,提供專業知識來服務弱勢群體;另外,還能夠為政府和社會服務機構提供一個橋梁。”李志華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
當前,七彩昀的社工被北京市民政局通過政府購買社工崗位的方式分別派駐到5個區、縣的托養中心。在那里,七彩昀社工提供的服務全部在托養機構展開,協助護理人員為救助對象提供建議和標準服務,每天入駐8小時。
李志華認為,托養機構有了社工的介入,在專業度和公開性上都有一定加強,這更加有利于托養機構的良性發展。
“社工介入后,在專業知識的服務下,托養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信息都處于公開的狀態,不管是社工、托養中心人員、救助對象和普通公眾都能夠較好地查詢和觀看到托養中心的現狀,這種公開有利于多方的監督和督促,更好的推進托養中心專業化發展。”李志華說,“相比于將托養中心交給社會資本去打理,如果能有專業社工的加入和承接,效果就大為不同。”
據李志華介紹,目前,在北京市民政局管轄的16個區、縣內,從2013年至今已經有超數百個社工服務機構的社工崗位被購買,分別駐扎在養老、青少年和兒童的托養機構開展專業化服務。
各地社工介入方式不一
同樣是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服務,北京是通過購買社工崗位的方式派社工進駐托養中心,但在廣州卻是另一番景象。
廣州市社會工作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社工服務項目首席評委及總督導朱靜君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廣州市社工服務為項目購買方式,與政府協作支持救助項目,基本沒有開展崗位購買。”
據朱靜君介紹,目前,廣州市共有471家社工服務機構,每年政府購買項目資金在幾個億左右。而救助站有8個,這些救助站中有民政部門公開招聘的社工專業畢業生,屬于公務員類別。另外,就是政府購買方式,通過社會組織與政府深度合作,社工機構提供專業化手段,個案、小組、項目、評估等來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朱靜君說,在廣州針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項目中,有一個名為“街友計劃”的項目頗為有名,2016年該項目還被評為了廣州市十大社工案例。
“街友計劃”由專業社工上街與流浪乞討人員交朋友的方式,幫助其改善生活環境或規勸返鄉,每年這個項目有100萬元的政府購買資金。
“在‘街友計劃’項目中,社工接觸流浪乞討人員后,會及時通知救助站,并與救助站工作人員一道將救助者送往救助站。在站內,社工通過交朋友的方式與救助者長期溝通,幫助其化解內心壓力和矛盾,說出家庭地址和需要物質,將信息反饋給救助站,上報后由政府聯系救助者原籍家屬,最終社工、志愿者和救助站工作人員一同將其送回家鄉。返鄉屬于自愿,如果對于不愿意返鄉的救助者,社工將長期提供幫助,并幫助其尋找就業崗位和提供就業技能。”朱靜君說。
朱靜君表示:“各地社工在介入流浪乞討人員過程中有著自己的特點。在廣州,每個被購買的項目均會通過社會公開招投標,服務指標被完全細化。每個社工按每天工作8小時、每月工作21.75天(扣除公眾假期)、每年工作12個月得出總工作量,然后督導、會議、培訓、5天帶薪年假全部扣除后,折算成服務量,上報政府購買資金。”
急需建立社工專業化服務體系
社會工作是社會福利制度中的傳遞者,社會福利具有多元性特點。一是福利內容多元化,由單一福利向多元福利形式轉;二是福利提供者多元化,由單一政府提供福利向多元;三是服務使用者多元化,過去福利服務只是少數人。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會長宮蒲光3月18日在北京召開的第八屆中國社工年會上作了題為《奮力推動社會工作轉型發展 攻堅克難》的主旨發言。
在談到社工專業服務領域時,宮蒲光要求,“從專業服務拓展,推動將專業社會工作從社區、救災、社會救助等民政領域逐步推廣到青少年事務、社區矯正、禁毒戒毒、職工幫扶等社會治理重點領域,從兒童、老人、婦女、殘疾人擴大到城市流動人口、農村留守人員、受災群眾和特殊人群等社會治理重點人群,逐步形成了中央規劃布局、地方探索創新、東部引領西部、城市帶動農村、民政率先示范、重點領域先行先試的推進格局”。
相對于社工的專業介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兒童社會工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童小軍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管理的角度來說,有社工機構介入當然最好,但需要有好的規范管理。民政部門引入社工就意味著社會工作專業化服務體系的建立。當前,離社工專業化服務建設還有著較大差距。”
針對“練溪托養中心事件”,童小軍認為,如果要預防,就要針對多元化的社會需求和社會變化,提供引入社工的專業化手段,涉及服務對象的每一環節都能提供專業化社工服務,這才能有效預防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當前,在兒童福利機構、托養機構普遍設有相應內部崗位,但針對NGO開發的并不多,現在才逐步開始針對社工等崗位的開發,只有推行下去,這才能真正建立起社會工作專業化服務體系。”童小軍說。
事發托養中心手續并不齊全
《公益時報》記者查詢2000年6月6日民政部頒布的《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發現,全國城鄉各種所有制形式以老年人、殘疾人、孤殘兒童為對象提供養護、康復、托管等服務的社會福利機構,需經檢查合格后,發給《社會福利機構設置批準證書》,方能從事相關業務。
經過了解,新豐縣練溪托養中心并未辦理《社會福利機構設置批準證書》,存在證照不全,設施簡陋,托養條件不符合民政部的相關規定。
而這一細節,在新豐縣縣長馬志明對媒體的表述中也得到了印證。
新豐縣縣長馬志明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表示:“練溪托養中心不完全具備資質,需要的證照不齊全,生活條件沒有按照民政部門相關要求執行,具體原因在核查之中。”
另據《新京報》報道,相關資料顯示,練溪托養中心從2010年開始運營,至今已有6年多時間。
按照當年廣東省東莞市新豐縣民政局與自然人羅麗芳簽訂的《承包合同》顯示,新豐縣民政局作為甲方將縣福利院接受的外地福利院(救助站等)送來的部分寄養人員轉給乙方羅麗芳經營和管理。按照協議,寄養地點定在公安局原看守所,場地租金及其他一切經營費用由乙方負責。
隨后,民政部門為練溪托養中心辦理了登記證書,根據廣東省社會組織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官網顯示,該中心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號為“粵韶新民政字第07021號”,法人代表為羅麗芳。
但即便是有了“民辦非企業單位”證書,練溪托養中心運營情況并不好,兩次被當地民政部門要求整改。
2016年10月31日,新豐縣民政局下發整改通知書,稱該中心沒有按期參加年檢和內部管理混亂;2017年02月24日,新豐縣民政局再次下發整改通知書,稱“該中心內部管理不完善、法人代表擅自離崗至今未歸”等。
遭遇兩次整改后直至事發,練溪托養中心雖然擁有“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證明該機構為民辦非企業身份外,而另一手續《社會福利機構設置批準證書》未能獲得。
“站外托養”有著嚴格標準
據了解,救助站是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根據需要為流浪乞討人員設立。
根據民政部和公安部2015年《關于加強生活無著落流浪乞討人員身份查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于無法查明身份信息、在站救助時間超過10天的滯留人員,各地可根據當地救助管理工作實際情況,采取站內照料服務和站外托養服務等方式予以妥善照料安置。
而《意見》對“站外托養服務”的規定為:“因現有設施設備不足、無法提供站內照料服務的,各地可根據滯留人員的年齡、智力、心理、生理狀況,實施站外分類托養。各地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符合條件的公辦、民辦福利機構或其他社會組織,為滯留人員提供生活照料等具體服務。各地要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向社會公布購買服務的內容、程序、方式和參與條件,明確生活照料、醫療救治、日常護理、尋親服務、檔案保管等基本托養服務要求,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審慎選擇在資格資質、人員配置和設施設備等方面能滿足滯留人員服務需求的托養機構并簽訂托養協議。”
可見,媒體報道雷文鋒最終被送到的新豐縣練溪托養中心正是新豐縣民政局救助站開展的站外托養機構。
但這家承接機構為滯留人員提供生活照料等具體服務卻并未達標。
根據《新京報》報道,新豐縣練溪托養中心設在新豐縣原看守所舊址內,高墻大院,鐵門緊閉。知情人透露,托養中心分為兩個區域,前后由兩道鐵門隔開。第二道鐵門的后面居住著絕大多數的托養人員。“隔離區”里的單個房間約15平方米,有半米高的水泥通鋪,十幾個人睡在上面。廁所也在房間里,因為沒有沖水系統,臭氣撲鼻。“人均二三平方米。感覺就是原來的看守所。”
而按照民政部2015年頒布的《流浪乞討人員機構托養工作指南》(下稱《指南》)規定:受托機構“托養對象人均建筑面積不小于25m2,人均居住面積不小于4m2。”
托養中心內部多處保留著原來的擺設,比如許多宿舍為水泥通鋪而非床鋪。而據《指南》要求的“托養機構要提供單人單床,床上用品根據季節配備”相比,這里的情況并不相符。
另外,根據《意見》規定,被送往托養中心應該有別成年流浪人員,救助保護機構不得將未成年人托養至成年人社會福利機構。
而據調查,練溪托養中心截止到今年,一直接受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托養,15歲的雷文鋒屬于未成人,這同樣違反相關規定。
保障救助者權益刻不容緩
從去年8月8日其父發現雷文鋒走失,到去年12月14日在趕到新豐縣,雷文鋒的父親整整找尋他129天,最終等來的卻是一具冷冰冰的尸體。
“練溪托養中心事件”發生后,民政部門已于3月2日正式取締該托養中心,對現有733名托養對象進行了妥善安置。
3月21日晚,民政部緊急發布《關于對救助管理機構站外托養等工作進行檢查整改的緊急通知》,要求全國徹查托養中心,救助人員信息立即上網。
3月27日,民政部在北京召開全國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全國范圍內的救助和托養機構開展全面檢查整改工作進行動員部署,要求對不具備托養條件的救助和托養機構立即終止托養關系,并妥善安置好現有托養人員,對有違紀違法行為的人員嚴肅查處,依法依紀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兒童社會工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童小軍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這樣的事件出現的確不幸,托養中心缺乏相應監管已是不爭的事實,民政部門在委托之后監管缺位,托養中心的制度體系也存在問題,流浪乞討人員的利益得不到相應保證,應該說這個事件有些必然因素,保障救助者權益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