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要聞 > 中國新勢力·金雞湖論壇在蘇州舉行
中國新勢力·金雞湖論壇在蘇州舉行

2017-10-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本報編輯部


 《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左四)與此次論壇支持單位代表在論壇上

樂助慈善基金會創始人莊志

2017年10月13日至14日,“中國公益新勢力·金雞湖創新論壇”在蘇州舉行,本次論壇以“引領和催化社會創新、推動社會責任生態圈建設”為宗旨,邀請中國公益行業知名專家、學者以及創新新銳齊聚金雞湖畔,呈現公益行業最前沿的創新案例與項目,提供交流分享、展示自我的平臺。

論壇由《公益時報》社主辦、樂助慈善基金會承辦,作為支持單位,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社會救助基金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河仁慈善基金會、阿拉善SEE基金會、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等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公益基金會對論壇給予了大力支持。

在經歷早期探索、初級項目運作后,如今的中國公益行業正迎來蓬勃發展,社會的進步讓公眾對于公益慈善理念認識不斷提升;科技的進步讓互聯網公益輕松連接公眾的每一份愛心;專業能力的進步讓項目模式不斷推陳出新,以更加新穎的方式和高效的模式解決不同的社會問題,但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環境的改變,公益行業正在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

作為本次論壇的主辦方,《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在開幕式上說道:“中國從改革開放到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用了三十年時間。而早期依靠體制推動,中國公益慈善行業取得了很大進步,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下,我們已然面臨著新的問題。以解決社會問題為根本目的的公益行業,需要創新,需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包括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專業社工、志愿者等,打破所謂的行業邊界,運用一切可運用的資源,尋求問題解決之道。‘中國公益新勢力’的‘新’就是創新的新,打破傳統思維,在改變受助者的同時,改變我們自己。”

作為論壇承辦方,樂助慈善基金會創始人莊志說:“之所以辦這樣的論壇,與樂助慈善基金會自身的定位有關,我們希望成為一家創新型的慈善機構,通過新的公益模式,引領和催化社會創新,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生態圈的建設。今天,我們與多家公益機構以及行業創新的新銳力量一起,更是希望通過充分的交流和溝通,探索更多更好的創新模式,推動行業的發展。”

作為主旨演講嘉賓,阿拉善SEE基金會理事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安平公共傳播公益基金聯合發起人師曾志依次登臺帶來精彩分享。

許小年從經濟學的角度闡述了對公益、商業以及社會企業的理解,這也是繼徐永光、康曉光就《公益向右 商業向左》一書展開爭論之后,又一位公益大咖加入這場圍繞社會企業的討論。他認為,關于社會企業目前的爭論,是大家存在理念混亂、定義不清造成的,沒有很好地區分公益和公共品。用市場化的手法運作公益活動并不意味著人們道德水準的降低,也不會淡化人的利他動機,社會企業不分紅也不會阻礙其自身發展。在許小年看來,社會企業是不以盈利為終極目標的企業,但可以以追求利潤為中間目標,產生的利潤不進行任何形式的分紅,全部用于指定的公益事業當中。

劉文奎則根據中國扶貧基金會近些年的實踐,總結了社會組織解決社會問題的四個步驟:1.發現問題,瞄準問題;2.研究問題,提出解決方案;3.采取行動,進行試點;4.進行項目傳播和推廣。他詳細回顧了扶貧基金會從2004年至2013年在大涼山、德陽、玉樹、雅安等地的扶貧嘗試與探索,分享了其中由失敗到成功的經驗。劉文奎還以基金會探索出的社會企業——善品公社為例,指出了農村發展金鑰匙,并總結了其中的三個要點:1.方向,以市場為導向;2.做高品質的產品或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3.團結當地村民,形成合作社、協會、股份公司等形式。

師曾志則詳細分析了中國互聯網公益的生態,她指出,互聯網是一個生命有機體,它動搖著傳統的制度、法律、社會結構、社會關系,但阻礙創新的最大力量,仍然來自每個人和機構自身陳舊僵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師曾志還指出了在當今互聯網公益生態下,公益人和公益機構需要注意的其他要點:黑科技對公益事業發展的影響;互聯網公益主題的多樣性;個體對公益卷入的深度和廣度在不斷加強;互聯網公益專業技能的提升;公益行業自身的裂變與分化……師曾志特別指出,如今的企業已不再單純地追逐利潤,否則其將迅速走向死亡。她還引用了我國建筑行業正在經歷的一場創新變革,詳細分析了創新對于企業、行業和社會的多層收益。

兩天的論壇還邀請了15名致力于公益行業發展的跨界領袖帶來了15場充滿創新、激情的演講,從公益的各個維度解讀了“新勢力”掀起的浪潮。在14日的閉幕環節,主辦方宣布今后每年蘇州“金雞湖論壇”都會在10月13日、14日舉辦,寓意著堅守公益“一生一世”。(本報編輯部)

《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打破行業邊界 引領和催化社會創新

 

中國從改革開放到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用了30年的時間,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在一定體制上的優越性;另一方面,在過去10年中,有體制背景或借助體制背景的公益組織,憑借其鏈接的體制資源和平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創造性,以社會化手段,成功動員、整合資源,更高效地找到社會痛點、解決社會問題。

眾所周知,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財富積累的速度在不斷增長,企業家開始思考財富的意義,開始積極關注和參與社會事務。2008年以來,我國的社會捐贈總量一直維持在每年1000億元左右,這一數據和公益事業最為發達的美國相比,大約占美國的二十分之一;同時,我國的捐贈總量中企業家和企業捐贈占據絕對位置,在這1000億元中,來自公眾的捐贈占比僅為7%,而美國來自公眾和家庭的占比是70%~80%。

美國社會歷史不長,早期移民眾多,相互幫助和構建共同社區是美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征,宗教、財富分配觀、志愿者精神等文化都驅動公眾參與公益,公益事業以公眾和公益組織為主體,政府在其中扮演倡導與政策兜底的角色,這與我國的公益實踐有著很大差異:雖然我國自古就有濟人危難、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但是受體制影響,我國公益事業的起步是以政府主導的公益組織為主,我國公益組織發展迅速。

今天,我們的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在計劃生育政策和城市化進程的影響下,人民結束了原來的宗族生活,無論是城市還是發生巨大變化的鄉村,都給公共管理和社會治理帶來一系列挑戰,引發新的扶貧、救災、環境保護、教育等問題,擺在了社會治理者的面前。在新的“社區營造”潮流之中,我們更需要不斷創新。

公益不僅是解決一頓飯、救助一個孩子,更重要的是如何發動公眾參與社會事務。我國與西方國家的體制、機制不同,公益事業的發展路徑和運轉機制也不盡相同,需要我們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動員體制優勢的前提下,不斷打開思維邊界、不斷創新。

“中國公益新勢力”的“新”是創新的新,這種創新是建立在分享精神和利他思維基礎上的、不受思維局限的一種突破。我們不要改變受助者的生活,也要改變自己,我們需要創造新的動員方式和規則來參與社會事務,需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包括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專業社工、志愿者等,不斷打破所謂的行業邊界,運用一切可運用的資源,尋求問題解決之道。

有目共睹,專業社工力量的崛起值得關注:在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體的機制下,十年時間,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達到80余萬人,發展了6000多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成立了590多個社會工作行業組織。

可以看到,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只要找到了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需求的路徑,締造奇跡所需要的時間越來越短。有充分理由相信,在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下,在各行業融合創新的互動下,中國公益將迎來大眾參與的黃金時代,社會問題將會得到更有效的解決。

阿拉善SEE基金會理事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我眼中的公益、商業之爭

 

最近看到社會上的激烈爭論,關于公益事業到底要不要做社會企業、如何做社會企業,我認為不同觀點的表達是非常有益的,但在爭論中也看到,由于對“社會企業”的定義和功能沒有做出清晰的說明,導致了觀念上的混亂。

我們定義社會企業為市場化經營但不以盈利為終極目標的企業。不以盈利為終極目標并不意味著社會企業不追求盈利,只是利潤并非它的終極目標,而只是中間目標,為公益終極目標服務的手段。社會企業所產生的利潤全部返回捐贈人所指定的公益事業,換句話說,社會企業從不分紅。

目前一些看似截然對立的觀點,其實分歧并不大,觀點的不同主要源于定義的缺失和概念的混淆,特別是沒有明確區分公益和公共品,把公益事業和公共品(包括公共服務)的供應混為一談。例如摩拜單車,盡管它有公共交通的性質,因此可以歸入公共品的范疇,但它絕對不是公益,而是有著明確商業目標的、營利性私人企業?;谕瑯拥睦碛?,新東方既不是公益組織也不是社會企業,雖然教育有時被認為是公共服務,新東方和摩拜一樣,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私人企業。這兩個例子屬于公共品的商業化經營,和公益是本質上不同的概念。

公共品和公益的區別正是營利性,除了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如高鐵、機場、基礎教育等,經營公共品的企業都要營利,而社會企業的特征恰恰是不以盈利為終極目標。

社會企業的操作是市場化的,可以也應該追求利潤,這意味著對社會企業經營團隊的考核以利潤為主要指標,因為利潤是企業效率的最好的衡量。

倡導社會企業的目的在于提高公益事業的效率和可持續性。鄧飛團隊所做的“e農計劃”,這個項目專門幫助貧困和邊遠地區的農民銷售當地的土特產,比如云南的核桃、陜西和四川的獼猴桃。他們建立了銷售渠道,將這些土特產賣到沿海的大城市,“e農計劃”收取一定的費用,支付工作人員的工資以及營銷費用。我認為“e農計劃”就是一家社會企業,以商業經營效率為中間目標,而它的終極目標還是公益,幫助邊遠貧困地區的農民在經濟上自立。

目前我國還沒有社會企業法律上的定義,也沒有對社會企業的扶助性政策,比如說減免稅收等,需要我們在形成社會共識的基礎上盡快推出。

提倡社會企業,主張公益活動的市場化的運作是否會降低人們的道德水準,淡化人的利他動機?社會企業不分紅,是否會影響人們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從而阻礙社會企業的發展?我認為都不會。社會企業堅持不分紅,體現了人類的利他精神。清晰地界定公益性的社會企業和盈利利性的私人企業,有助于公益活動的推廣,因為如果把兩者混為一談,社會企業分紅,會使公眾懷疑企業從事公益活動的動機,挫傷他們參與公益事業的積極性。

在近期的爭論中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公益領域中提倡社會企業,追逐商業利益是動機不純。我個人的觀點是不必過度在意人們的動機。如果在路邊遇到了一個乞丐,我會把身上的零錢給他,你說我的動機是利己的還是利他的?施舍零錢對我沒有任何利益上的回報,應該是利他的吧?有一些公益行為的動機就說不大清,比如說有一些企業做公益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社會知名度,以便推銷企業的產品。

我們既認可對乞丐的施舍,也贊賞通過利他來達到利己目標的公益。我們既希望保持中國儒家“仁者愛人”的傳統,也對特蕾莎修女出于信仰的公益充滿了敬意。面對風言風語,特蕾莎修女很平靜地講:不管人們說什么,我還是要行善的,因為這是我和上帝之間的事,和其他人沒有任何關系。種種不同的動機,種種不同形式的公益,都值得鼓勵和提倡。不必追究動機的正當和純粹與否,只要能緩解受助人的痛苦,只要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我們都應該持歡迎和包容的態度。我們的社會需要包容,公益事業更是如此。

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互聯網時代,行動與堅持帶來創新


 

互聯網本身具有生命,它是一個生命有機體。而這個有機體用用上世紀媒介理論家米歇爾·麥克盧漢的觀念來看,它就是人類心和腦的延伸。所以,它帶來的這樣一場革命,比工業化技術帶來的革命還要徹底。

互聯網與社會變遷

互聯網帶來了人際傳播關系的變化,也帶來了群體傳播的變化,也帶來大眾傳媒的變化。這動搖著我們傳統的制度、法律、社會結構、社會關系,這種改變已在我們身邊發生了很長時間。但很多人并沒有活在這個時代,于是,阻礙創新的最大力量反而是我們自己陳舊僵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萬物皆媒,一切皆有可能

互聯網使得信息傳播和更迭的速度大幅加快,它讓任何事物的連接成為了一種可能性。互聯網帶來的是一種非線性的思維方式。簡單地來講,原本看似毫無關系的個人、機構或觀念,如今在互聯網上可能會碰撞產生出火花。

互聯網技術所引發的動蕩在更寬廣、更深刻的層面上解構與重構著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解構與重構不僅僅對社會結構中的法律制度造成挑戰與沖擊,還對人們據以生存的感知世界方式與內容發生了改變。

探索、傾聽、試驗、接受、拋棄

互聯網公益特別強調要在觀念上發生變化。比如說,很多人希望知道具體怎么做才能夠實現創新,但實際情況是,任何創新都沒有可供復制的模型,而是與它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

建筑行業的創新模式

在今天科技的高度發展下,各個行業都在發生變化,企業已不再單純地追逐利潤,否則它會很快走向死亡。企業的這種變化很難用一個概念去定義,但他們的行動確實帶來很多啟發。

眼下,我國建筑行業正在發生著一場變革。許多開發商正用一套新的工業化建造體系從事建筑行業。這個模式帶來的改變是,工地轉型為花園工地,每名工人都在非常有尊嚴、非常干凈的狀態下工作;工地的現場有建筑工人的培訓中心,被培訓者經過兩三天的培訓即可上崗,同時可以保證施工質量;一座樓上面還沒蓋完的時候,下面就可以開始裝修,提高交付效率,使得開發商的成本大大降低……這樣一套技術和管理的創新,就已不再是企業簡簡單單地追逐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一場建筑業革命。

互聯網公益的有機團結

上述的例子告訴我們,創新、革命已不只是公益界面臨的問題,企業界同樣面臨,而它需要的是一種大家互相支持的有機團結。它要求我們在大時代里做好小敘事,“小敘事”就是我們要做好本身能做的東西。而在做小敘事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大智慧,即不光靠自己,而是通過我的想法和理念,號召更多的人來做。

有機團結下互聯網公益生態

創新本身意味著顛覆,但有很多人不愿承認,然而創新的過程往往就是與僵化的思想、體制、人際關系做斗爭的過程,它不會一帆風順。所以,我們每一個想要創新的人一定要做好準備,對自我進行重新認知和了解,對事業保持堅持和執著。

公益創新絕不簡簡單單是一個行業的發展,公益也好,真善美也罷,都是人類永不停歇的追求。這樣一個過程是非??简炓粋€人耐力與各方面能力的一件事情,我們要永遠銘記在心:任何事情都不會是平坦、順利的。

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社會組織如何解決社會問題

 

2000年,我們碰到一個困惑——我們去很多貧困地區做項目,但是幾年過后那些村莊并沒有變化。我們在反思以村莊為單位做扶貧的時候,可能是資源投入的太少,是否能夠一次在有限的區域以村莊為單位投入比較多的資源,這樣村莊便可以自我發展起來?我們決定一試。

我們第一次在大涼山做了社區綜合發展項目。2004年投入了約800萬元在5個村莊,1個村莊100多萬元。100多萬可以做很多項目,但是3年過去了這些項目并沒有達到預期。我們反思失敗原因可能是村民沒有成為主體,村民沒有參與進來。

2008年,我們在民樂村一次性投入500萬元,每個村民平均有約1萬元的投入。這次我們選擇了合作社的方式,讓村民團結起來,并借鑒政府當時普遍的做法——招商引資,但這個項目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第三次的試驗是2010年在玉樹甘達村,我們籌到一筆資金做產業發展項目。村民希望買運輸車跑運輸,拉建材參與災后重建,我們覺得有市場就做了,項目運作半年投資就全部收回了。

村民分紅、分青稞、分油,持續運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自己管理和合作,建材的生意做了兩年后,合作社變賣了幾輛大貨車換成客運車,開始跑客運。

試驗顯示以合作社為基礎,把村民整合起來,以此為平臺注入項目,村莊和他們的能力都有可能發展起來。

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兩個品牌項目:美麗鄉村和民宿項目。

在雪山村和鄧池溝,災后重建的時候我們考慮給他們蓋的房子不僅可以住,還可以帶來收入。我們請最好的設計師來規劃,同樣建立合作社,讓全村的村民都作為股東參與進來,打造一批精品的房子做民宿,利潤分給全體村民。

在南峪村,我們用農民閑置的房屋做民宿,外觀基本不動,內部做一些改造。

現在發展最好的,一晚要兩三千塊錢,需要提前一個月預定。

民宿的模式并不是在任何村莊都適合,于是我們成立了一個社會企業叫善品公社,解決農民通過互聯網賣農產品的三大瓶頸——質量、規模、品牌?;饡鲆粋€統一品牌,組織他們生產、定統一的標準。目前,善品公社在五個省開展項目。

如今,我們找到了農村發展的金鑰匙,它有三個要點:第一,方向,最重要的,以市場為導向;第二,做出合格或者品質很好的產品或服務,這樣消費者才愿意跟你等價交換;第三,將農民團結、組織起來,組織形式可以是合作社、協會、股份公司等。

通過實踐和探索,我們認為社會組織解決社會問題一般有四個步驟。第一步,發現問題,瞄準問題;第二步,研究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第三步,試點;第四步,傳播與推廣。

(以上嘉賓演講內容均整理自論壇錄音,有刪減)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一本色综合网久久|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潮喷综合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五月天综合网|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国产综合内射日韩久| 狠狠色伊人久久精品综合网|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蕉下载|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久|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系列|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图片| 欧美婷婷六月丁香综合色|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欧美综合天天夜夜久久|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三级韩国一区久久二区综合|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麻豆|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中文字幕| 欧美久久综合性欧美|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久久综合色之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一本综合久久国产二区| 国产美女亚洲精品久久久综合|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区| 偷自拍视频区综合视频区| 色综合色综合色综合色欲| 国产天天综合永久精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