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 本報記者 王勇
3月5日上午9時,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提出,2018年要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發展。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過去五年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
五年來,人民生活持續改善。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易地扶貧搬遷83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
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4%、超過經濟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出境旅游人次由8300萬增加到1億3千多萬。
社會養老保險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人,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7歲。棚戶區住房改造2600多萬套,農村危房改造1700多萬戶,上億人喜遷新居。
在財力緊張情況下,持續加大民生投入。
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中央財政五年投入專項扶貧資金2800多億元。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持續超過4%。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提高鄉村教師待遇,營養改善計劃惠及3600多萬農村學生。
重點高校專項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人數由1萬人增加到10萬人。加大對各類學校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力度,4.3億人次受益。
提高低保、優撫等標準,完善社會救助制度,近6000萬低保人員和特困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困難和重度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惠及2100多萬人。
2018年加大精準脫貧力度
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
深入推進產業、教育、健康、生態扶貧,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強化對深度貧困地區支持,中央財政新增扶貧投入及有關轉移支付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對老年人、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貧困人口,因戶因人落實保障措施。攻堅期內脫貧不脫政策,新產生的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要及時納入幫扶。
加強扶貧資金整合和績效管理。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改進考核監督方式。堅持現行脫貧標準,確保進度和質量,讓脫貧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發展
要在發展基礎上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兜牢民生底線,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強化民生兜底保障。穩步提高城鄉低保、社會救助、撫恤優待等標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做好軍烈屬優撫工作。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傾情傾力做好托底工作,不因事難而推諉,不因善小而不為,要讓每一個身處困境者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加強社區治理。發揮好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促進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健康發展。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落實普法責任制。營造尊重婦女、關愛兒童、尊敬老人、愛護殘疾人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