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益文
2019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改革開放40周年剛剛過去,又迎來了建國70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回顧與展望成為人們共同的訴求。
在大時代里沉浮過的親歷者們,擁有的不僅是鮮活的記憶、難忘的時光,更有一路走來的堅持與對未來的期許。
在天翻地覆的變革中,從零做起的公益慈善的推動者們尤為艱難與弘毅。聆聽他們的聲音,追根溯源,更容易找到公益的本質與前行的方向。
于是,《公益時報》和社長劉京決定在《公益時報》18周年的時間節點搭建起一個交流的平臺。
7月3日,這場得到公益、企業公民、社會工作等眾多領域人士參與的“大家庭聚會”就這樣在熱烈又不失溫馨的氣氛中拉開帷幕,包括民政部原副部長、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名譽會長徐瑞新和原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陳存根,以及來自北大國發院校友公益委員會、企業公民(東升匯)俱樂部、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知名基金會等機構的代表逾百人出席了這場“公益私享會”。
作為《公益時報》的發起人,從改革開放至今,劉京的個人經歷橫跨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及媒體四大社會部門。然而,劉京最看重的是他與公益結緣、創辦《公益時報》所走過的歲月,公益成了劉京身上最顯赫的標簽,而公益也正是這場各方精英匯聚一堂的最初起源。
“2001年,《公益時報》創刊。當時為什么有信心做這份報紙呢?不能老看著錢,偶爾仰望星空做一點實在的事。”劉京說。
那是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起步期。改革開放后,陸續有基金會等公益組織成立。但直到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出臺實施,才真正界定了什么是公益事業,捐贈才真正有法可依,民間捐贈才真正起步。
“當年首先要讓人知道公益到底什么,就這也是非常難。”劉京回憶道。
但“吾道不孤”,人心向善,一心做公益總有同行者。
劉京在現場表示,《公益時報》在創辦初期,他有幸拜訪了許多德高望重的學者與社會活動家,其中包括資中筠、朱傳榘、成思危等人,是這些人士的肯定讓他堅定了執著公益的信念。
“社會進步有三重動力,第一是政府的自主改良,第二是社會批評,第三就是公益。”劉京引用資中筠先生在著作《散財之道》一書中的發現。
“所以我覺得《公益時報》肩負著一種使命,我們一定要讓更多人把公益作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只有公益才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劉京說,“盡管有很多不平坦、艱難的路程,但是絕大多數時還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我們期待跟大家一樣,交我們想交的朋友,做自己想做的事業,做自己想過的健康的生活。”
在長達一小時的動情分享中,劉京重點回顧了《公益時報》一路走來的不易與成績,更回顧了如何通過這張報紙聯結各方,共同傳播公益理念,推動中國公益事業不斷發展的過程。
自2001年創刊以來,《公益時報》先后推出中國慈善榜、中國公益新聞年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案例展、中國公益年會等跨行業盛會,以平臺的方式推動各方傳播公益理念、參與社會治理;作為連接公益與企業的先行者,劉京先后發起成立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企業公民委員會、企業公民(東升匯)俱樂部、北大國發院校友公益委員會,推動企業和企業家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培育富有企業家精神的社會創新;身兼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秘書長的他,為加快和深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培養,還出任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院長一職。
這期間,劉京和《公益時報》一起見證并推動了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將基金會分為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民間終于可以成立基金會,《公益時報》記錄、陪伴、推動了眾多企業家、企業成立基金會,從事專業公益;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掀起全民捐贈、志愿熱潮。次年,《公益時報》推出紅黑榜,開啟捐贈輿論監督風潮;
2013年,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制度在各地試點,民間NGO蓬勃發展。《公益時報》以專題策劃反映民間NGO聲音,記錄各省實踐經驗;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出臺實施,中國公益慈善事業進入新的時代。公益組織該如何應對、轉型,企業該如何參與《公益時報》始終陪伴;
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迎來財富傳承時代。《公益時報》提出新課題——企業家如何向慈善家轉型……
全體嘉賓在劉京的娓娓道來中產生了共鳴,20余名參會者先后上臺回憶與《公益時報》及劉京本人交往過程中的難忘經歷,分享自身從事公益的感悟,完美呼應了此次私享會的主題——讓公益照耀你我最美的時光!
是的,過程雖然艱辛,但公益慈善事業一直沒有停下前行的腳步,所以那些過往的時光都成了“最美的時光”!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一場以公益為名,抒發情懷、分享美好的“私享會”,也是公益領域的一次形式上的創新,它打破了不同行業、不同機構間的界限,放大話題的可能性,讓參與者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得到感染,體會公益之于生活的深刻含義。(益文)
2019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改革開放40周年剛剛過去,又迎來了建國70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回顧與展望成為人們共同的訴求。
在大時代里沉浮過的親歷者們,擁有的不僅是鮮活的記憶、難忘的時光,更有一路走來的堅持與對未來的期許。
在天翻地覆的變革中,從零做起的公益慈善的推動者們尤為艱難與弘毅。聆聽他們的聲音,追根溯源,更容易找到公益的本質與前行的方向。
于是,《公益時報》和社長劉京決定在《公益時報》18周年的時間節點搭建起一個交流的平臺。
7月3日,這場得到公益、企業公民、社會工作等眾多領域人士參與的“大家庭聚會”就這樣在熱烈又不失溫馨的氣氛中拉開帷幕,包括民政部原副部長、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名譽會長徐瑞新和原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陳存根,以及來自北大國發院校友公益委員會、企業公民(東升匯)俱樂部、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知名基金會等機構的代表逾百人出席了這場“公益私享會”。
作為《公益時報》的發起人,從改革開放至今,劉京的個人經歷橫跨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及媒體四大社會部門。然而,劉京最看重的是他與公益結緣、創辦《公益時報》所走過的歲月,公益成了劉京身上最顯赫的標簽,而公益也正是這場各方精英匯聚一堂的最初起源。
“2001年,《公益時報》創刊。當時為什么有信心做這份報紙呢?不能老看著錢,偶爾仰望星空做一點實在的事。”劉京說。
那是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起步期。改革開放后,陸續有基金會等公益組織成立。但直到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出臺實施,才真正界定了什么是公益事業,捐贈才真正有法可依,民間捐贈才真正起步。
“當年首先要讓人知道公益到底什么,就這也是非常難。”劉京回憶道。
但“吾道不孤”,人心向善,一心做公益總有同行者。
劉京在現場表示,《公益時報》在創辦初期,他有幸拜訪了許多德高望重的學者與社會活動家,其中包括資中筠、朱傳榘、成思危等人,是這些人士的肯定讓他堅定了執著公益的信念。
“社會進步有三重動力,第一是政府的自主改良,第二是社會批評,第三就是公益。”劉京引用資中筠先生在著作《散財之道》一書中的發現。
“所以我覺得《公益時報》肩負著一種使命,我們一定要讓更多人把公益作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只有公益才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劉京說,“盡管有很多不平坦、艱難的路程,但是絕大多數時還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我們期待跟大家一樣,交我們想交的朋友,做自己想做的事業,做自己想過的健康的生活。”
在長達一小時的動情分享中,劉京重點回顧了《公益時報》一路走來的不易與成績,更回顧了如何通過這張報紙聯結各方,共同傳播公益理念,推動中國公益事業不斷發展的過程。
自2001年創刊以來,《公益時報》先后推出中國慈善榜、中國公益新聞年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案例展、中國公益年會等跨行業盛會,以平臺的方式推動各方傳播公益理念、參與社會治理;作為連接公益與企業的先行者,劉京先后發起成立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企業公民委員會、企業公民(東升匯)俱樂部、北大國發院校友公益委員會,推動企業和企業家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培育富有企業家精神的社會創新;身兼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秘書長的他,為加快和深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培養,還出任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院長一職。
這期間,劉京和《公益時報》一起見證并推動了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將基金會分為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民間終于可以成立基金會,《公益時報》記錄、陪伴、推動了眾多企業家、企業成立基金會,從事專業公益;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掀起全民捐贈、志愿熱潮。次年,《公益時報》推出紅黑榜,開啟捐贈輿論監督風潮;
2013年,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制度在各地試點,民間NGO蓬勃發展。《公益時報》以專題策劃反映民間NGO聲音,記錄各省實踐經驗;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出臺實施,中國公益慈善事業進入新的時代。公益組織該如何應對、轉型,企業該如何參與《公益時報》始終陪伴;
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迎來財富傳承時代。《公益時報》提出新課題——企業家如何向慈善家轉型……
全體嘉賓在劉京的娓娓道來中產生了共鳴,20余名參會者先后上臺回憶與《公益時報》及劉京本人交往過程中的難忘經歷,分享自身從事公益的感悟,完美呼應了此次私享會的主題——讓公益照耀你我最美的時光!
是的,過程雖然艱辛,但公益慈善事業一直沒有停下前行的腳步,所以那些過往的時光都成了“最美的時光”!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一場以公益為名,抒發情懷、分享美好的“私享會”,也是公益領域的一次形式上的創新,它打破了不同行業、不同機構間的界限,放大話題的可能性,讓參與者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得到感染,體會公益之于生活的深刻含義。(益文)
嘉賓分享
◎民政部原副部長、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名譽會長徐瑞新
我希望他們繼續努力,把聯合會的影響再擴大一步,使社會工作和公益工作向前推進。
◎民政部原司長周宏林
朋友之間,一般含義來講,經歷了奮斗、共識、挑戰、挫折,還有分歧等。其實這些東西,恰恰是涵蓋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所有的成功人士、所有的企業家所經歷和必須要具備的因素。
◎民政部離退休干部局副局長王慶
公益事業和公益水平,是國家治理的一個更高層次的目標,也是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指標。我覺得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公益事業有兩個重大的事情,可能將來大家都不會忘記。一個就是希望工程;另外一個,中國創辦了第一張國家級的公益報紙——《公益時報》。從中國公益史上講,《公益時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性產物。
◎北京市朝陽團區委副書記、朝陽區社工協會秘書長馬恒
社會工作處于起步階段,我們非常需要行業里有這樣的老大哥,呵護著我們社工小伙伴,呵護我們社工事業的成長。
◎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文奎
這些年我看到公益行業的起起落落,很多大報都在辦公益的版塊,很多公益版塊都由生到死。在這樣的環境下,《公益時報》還能堅持多久?而《公益時報》是越辦越好、越辦越專業,劉京把錢撒在《公益時報》上是擲地有聲。我們現在社會面臨很多的問題,需要很多人解決,需要大家聚集起來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我覺得劉京堅持辦《公益時報》非常難得。
◎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何繼寧
我覺得這十幾年,劉京社長與《公益時報》做了四件非常偉大的事情。第一件,是不遺余力地弘揚公益精神,并且推動公益精神與企業家精神的互動;第二件,是不遺余力地推動社會建設;第三件,是不遺余力地推動社會工作;第四件,是搭建了這樣一個公益慈善的大家庭。
◎老牛基金會理事長雷永勝
我們過去說紅軍是播種機、紅軍是宣傳隊,我覺得《公益時報》就是公益慈善的播種機和宣傳隊。
做公益是平常心,你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你能做多大就做多大,不要心里說今天環境不好了、明天政策不給力了、大后天沒有人捐了,不要埋怨。慈善是日常生活,慈善是終身職業。
◎騰訊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竇瑞剛
我一直覺得,公益慈善最大的價值就是重建人和人的連接和信任。
在工業化信息化社會里如何來重建人和人的連接、重建人和人的信任,我覺得這才是公益慈善在中國當下最大的社會價值。
公益慈善能夠激發出人性本具的大愛和慈悲,傳遞溫暖富有人情味,從而構成社會的支持系統,這是公益慈善的本質。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副院長黃浩明
《公益時報》是中國公益事業的一張名片。在中國,對于公益的宣傳,對于老百姓心目中公益認識的形成,《公益時報》是第一功臣。
◎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宮玉振
公益本身就是有意義的生活,通過公益的平臺更多建立有意義的關系。一個人是孤獨的,跟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推動社會進步,對個人來講、對整個社會來講都是很高的境界。我個人感覺公益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指標,判斷社會進步的程度不是根據財富,不是根據軍事勢力,或者其他,公益是一個指標。
◎北大國發院校友部主任程軍慧
去年,北大國發院校友公益委員會正式成立了,我們從19000多位校友中選取了50位有責任有情懷而且有公益心的校友擔任委員會委員。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50位校友的帶動,依托國發院的基礎,能夠推動大的公益的發展。在劉京校友的引領下,我們公益委員會在這半年當中做了很多的探索,希望未來跟做公益的朋友們能夠有更多的連接。
◎北大公共傳播和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
其實我們人間事就是兩件事,一個是利他,一個是利己。我們都知道,利己則生、利他則久,這是兩個特別簡單的道理,但是又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想明白的事情。
◎演員、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傳夢公益基金創始人孔維
公益人其實需要給予支持,給予鼓勵。如果你看到他做了好的事情,那么不要吝嗇,也許你的一個小小的鼓勵就可以讓他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踏實。
◎《公益時報》社原總編輯、中國慈善聯合會副秘書長劉佑平
在《公益時報》工作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公益事業推動中國進步的提法,我們號召知識青年到NGO行業當中去,很多很多的第一。16年過去,我一直在這個領域,《公益時報》改變了我的生命軌跡。
◎資深投資人穆軍
當年最大的困難是讓所有相關的人理解,公益到底是干什么的,這個是非常的難。我和劉京兩個人車的后備箱里堆滿了資中筠先生的書,逢人就送。
◎企業公民(東升匯)俱樂部秘書長、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杜淼
公益給我帶來了什么,是從年少輕狂,到今天開始變得溫文爾雅。
我們企業核心價值觀的第一個詞就是承擔責任。我們客戶在交流的時候,大家在了解你企業,看中你的企業,首先看到你的企業是不是能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
◎格林集團創始人、董事長王拴紅
認識劉京五年以來,他給我的智慧和啟發非常多,他是公益精神導師。我們賺了錢,一塊做公益,跟著劉京做公益。
◎韻騰科技總裁楊飛橋
我和劉京是很好的同學,對他的鼓動力、對他的投入、對他對公益的行為,我深表佩服。
◎中國保利集團中國輕工建設工程總公司劉培明
劉京給我的印象,凡是在公益這塊,他都是非常積極的。在一般人的眼里,創造一些機會,給自己創造財富,但是他在我的印象里從來沒有,跟我交流的時候,也聽不到這些,都是公益的事。
◎日照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立飛
劉京腰不粗,沒錢,但是能夠調動幾百億做公益,這是劉京的魅力。
◎東升匯董事長徐軍利
在劉京的感召和教育之下,我們把東升匯俱樂部每年5月18日店慶加了公益元素,辦慈善晚宴。今年是第四年,我們希望把這個活動做下去,做到永遠。
◎大愛城控股總裁李大彥
劉京做公益有三個特點,第一個身體力行做公益,第二帶領兄弟們做公益,第三個是鼓勵支持社會的精英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