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蘇州市的眾合社工在打工子弟英才學校開展心理、安全教育
2013年6月27日,這一天對于江蘇揚州市民吳雪芹來說,是值得高興的一天,就在這一天她所在的揚州市心語驛站婚姻心理指導中心終于拿到了夢寐以求的民辦非企業注冊登記證書,成為擁有五個全職、數十名兼職員工的合法社會組織。
像吳雪芹一樣,今年3月份“兩會”之后,國務院提出四類社會組織可以直接登記注冊,許多社會組織得以在無主管部門的前提下成功登記注冊。
“我當時的感受,這就像是經歷過數次磨難,取到了真經一樣。”提起尋找主管機構就頭疼的吳雪芹現在如釋重負地說。
其實,江蘇省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早已開始在部分地市實施,蘇州市在2011年時就開始嘗試社會組織直接登記試點,比國務院新政出臺整整早了2年。到今年終于落實到全省范圍。
《公益時報》記者日前走訪了蘇州、太倉、揚州、南京等地,了解了江蘇省在新政出臺給社會組織注冊登記方面帶來的變化,力圖呈現江蘇省社會組織的發展現狀。據記者了解,截至2013年上半年,江蘇全省共注冊登記各類社會組織47730個,其中社會團體23701個,民辦非企業單位23605個,基金會424個,登記備案基層社會組織74830個(其中備案62304個)。
1.從東奔西跑到出現轉機
在今年3月份之前,吳雪芹還在為成立組織東奔西跑,“青年男、女在婚姻過程中出現問題,年輕女孩出去做小三破壞人家家庭,這些大多都因為缺乏正確的婚戀觀,機構就是為了化解婚姻中雙方矛盾,樹立正確戀愛觀,這是我們辦這個組織的目的。”吳雪芹說。由于這個組織應該在揚州市民政登記,吳雪芹找到該市民政局,提出申請后被告之“根據需要由婦聯作為申請機構主管機關,同意后方可在民政局登記”,吳雪芹找到當地婦聯,當地婦聯的一席話頓時讓她很無奈。
“我們跟你都不熟悉,我們都不知道能不能做你機構的主管單位。”最后婦聯開會研究后也沒有同意做吳雪芹機構的主管單位。
但就在這段不順利的經歷之后,得益于國務院提出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的政策,吳雪芹的注冊之路突然迎來轉機,前后僅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就成功拿到了“民辦非企業的法人登記證書”,成為一家合法注冊的民間非營利性機構。
“注冊登記我們也沒有要婦聯的審核意見了,但還是會知會婦聯,讓婦聯知道有這樣一家社會組織要在民政部門注冊成立了,其他申請材料按照登記管理條例要求的提供就可以了,章程、政審、驗資和場地活動證明,就這些,在民政部門辦理注冊是不要錢的。”揚州市民政局社會組織管理處處長張紹華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
2.從蘇州太倉開始的改革歷程
江蘇境內省、市(區、縣)各級民政部門進行社會組織直接登記開放試點早在今年國務院明確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前就已經開始嘗試,有的地方甚至從2011年就開始了試點。
太倉市(縣級市)隸屬于蘇州市,早在2011年該市就開始社會組織直接登記試點,太倉市義工聯合會正是得益于這一年的直接登記試點而成功登記注冊,成為具有獨立法人的社會組織。
“這個組織成立已經有七八年時間了,就是一直找不到主管單位,根據民政建議找過婦聯、團委,但人家一看我們組織有數百人分布在太倉的各個地方,都不愿意做你的主管單位,我們也理解婦聯、團委的顧慮,但組織大了沒有一個合法身份,開展工作起來很尷尬,出去擺個宣傳牌子可能城管都要來收走。”太倉市義工聯負責人說。
尷尬的局面很快被當地民政局注意到,按照當年出臺的直接試點政策,太倉義工聯的身份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組織本身我們認為就是在做好事,經過七八年的發展,更多地帶動了太倉慈善氛圍。組織存在時間長勢必人數就會多,這樣一來不進行有效登記監管倒還有可能出問題,我們考慮到組織本身開展業務和民政業務關系密切,我們就給他直接登記了,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太倉市民政局社會組織管理科、太倉市社會組織服務中心主任顧群豐說。
2012年,蘇州民政局正式發文明確社會服務類、社會福利類、公益慈善類和社區社會組織四類社會組織可以實行直接登記。
“當時出臺這個文件有一個最大的前置條件,就是跟民政業務有關系的,業務主管隸屬關系不明的這4類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我們叫作‘一體化管理’,直接登記很顯然就是不要業務主管單位,否定了雙重管理,只不過是說我們民政局既當了業務主管單位又當了登記管理機關。”蘇州民政局主任科員陳劍平說。
就在這一年,揚州市和南京市也出臺了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的試點政策。南京市當時將登記范圍放在了3個區(縣)。玄武區正是這次試點直接登記中的一個區,“從2012年7月南京市區、縣直接登記試點開始,截至目前南京市玄武區社會組織注冊數就已經超百。”南京市玄武區民政科科長秦義說。
2013年7月南京市本級和揚州市也開展了直接登記工作。
“我們目前已經直接登記了2家協會,一家為‘居家養老協會’,這跟民政業務聯系緊密,已經辦理登記完結;另一家‘小微建材行業協會’已經批準籌備,正在考察辦理中。對于基層社會組織,我們鼓勵他們先去區、縣直接登記,讓組織多接接地氣,以便更好地認識到自身價值來服務群眾。”南京市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張寧說。
3.降低門檻與備案并行
在開放了直接登記試點后,面對大量社會組織的注冊需求,江蘇省各個市、區(縣)民政部門又相繼推出了降低門檻登記和備案登記兩種管理方式來引導社會組織有序注冊。
“降低門檻登記主要還是為了促進社會組織發展,更好地將政府該放的手放掉,社會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交給社會。主要是降低注冊的標準,不是說沒有標準,如果連最低注冊標準都達不到的社會組織,我們可以給他登記備案,讓我們知道所管轄區內有多少社會組織。”揚州市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處處長張紹華說。
按照江蘇各地降低門檻登記和備案登記政策,江蘇境內各個市、區(縣)民政部門均制定出了自己的注冊登記門檻標準,對于“社區社會組織”達到注冊標準的無需主管機關直接登記,并發放法人證書,達不到注冊標準的降低門檻登記和備案并舉,對于是否發放法人證書江蘇境內各地有所不同,江蘇太倉和南京市玄武區降低注冊門檻,資金標準分別為最低2000元和1000元,協會人數降為20人,均可以發放社團法人證書,而揚州市就明確表示對于降低注冊標準的社區社會組織填寫降低門檻登記、備案證書,但不發放法人證書,其他非“社區社會組織”均按照現行三大登記《條例》執行。
其實,早在2005年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就開始嘗試降低門檻登記,當時玄武區社會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注冊資金標準是5000元,社區社會組織最低1000元,按照規定社團注冊為3萬元。
2006年在揚州,社團登記注冊資金標準由原先法律規定的3萬降低至5000元,要求固定辦公場所也降低為可以多個社團共用一個場所,但如果注冊資金低于5000元,就只能進行社會組織備案登記。
蘇州市不滿足登記注冊條件可以先進行備案,只要該社區社會組織在蘇州市民政局備案時間已滿2年,并在2年內正常開展活動,申請資金達到2000元,人數滿足20人以上,就可以予以注冊。
“不管是降低門檻登記與備案登記的社會組織都會發放《社區社會組織登記備案證書》,但都沒有獨立法人資格,到時候不管是直接登記、降低門檻登記還是備案登記的社會組織都有一個營業證照,都得掛到自身營業場所內,上面會有登記類別和明細,一目了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規范、促進社會組織發展,但社區備案登記應該算是江蘇省社會組織發展的一個創新。”張紹華表示。
4.直接登記開放 監管需要跟上
“國務院對四類社會組織做出了直接登記的決定,那么四類組織如何判定、注冊細則如何、取消主管機關后又如何監管,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蘇州市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局主任科員陳建平說。
陳建平擔心的問題,江蘇各級民政民間組織管理部門均有此種困惑,取消社會組織的行業主管機關,民政只登記,那這個社會組織今后的成長和發展中出現問題還要不要管理?
“我們現在的做法是收到社會組織申請登記后,我們會對該組織活動領域進行預判,然后由轄區民政去找該行業的主管機關征求意見,不一定要該主管機關同意,但我們會讓該行業的主管機關知道現在有這樣一個社會組織即將要在所轄區域民政局登記注冊了,這對于該社會組織今后的管理很重要。”南京市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張寧說。
“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只是民政一塊業務,這塊業務在市級就只配備了幾個人馬,在區、縣一級更是少之又少,可能就只有一個人,人手根本就不夠用,光每天咨詢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揚州市民間組織管理處處長張紹華說,“對于監管,取消主管機關后個別社會組織在運作中出現不良問題,那行業主管機關還要不要管了,有些不屬于民政的業務范疇內的社會組織民政無法監管,那行業主管機關還有沒有義務和責任去監管,不監管要不要擔責,這塊法律都沒有明細。”
在采訪中,民政系統大多對放開登記表示歡迎,但對于目前的監管困局也很無奈。
“省廳在全省執行社會組織直接登記過程中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目前面臨的實際情況確實很多,下一步省廳將直接登記進行細化,進一步明確直接登記的范圍,為社會組織發展服務外,也將民政系統內人員、資金等相關問題進行綜合考慮,同時我們也呼吁國家層面應該盡快出臺針對直接登記之后的監管細則,明確部門的法律主體地位,共同為政府職能轉變給力。”江蘇省民政廳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朱鐘斌這樣對《公益時報》記者表示。
(本報記者 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