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亙將
面對如此劇烈的老化速度,且同時為了預防老年危機與人口結構改變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增加,日本從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到一般個人,幾乎全民總動員加入“抗老革命”的行列,特別是在社會福利資源日益緊縮之際,如何以較少的成本達到高效益,近年來更成為日本全社會思考的重點。
據日本厚生省統計,自2000年起日本政府挹注超過一兆七千億日元,在全國增設五十萬個托兒設施名額來鼓勵生育。同時,自2000年起,日本政府改變了原本由稅收來支應老人福利與老人社會服務的模式,施行長期照護保險,規定四十歲以上需每月繳交“介護(意即照護)保險制度”費用,到六十五歲之后,依個別情況將介護需求分成五級,每一級的照護項目,皆說明得清清楚楚,老年人有照護需求時就能受到保障,讓愈來愈多的老人有尊嚴地度過晚年。
不但如此,政府與民間還共同合作,從“福利服務社區化”理念發展出“老人社區照顧”模式,委由社會福利法人、非營利組織、醫療法人、營利法人等民間組織提供老年人的照顧服務。包括提供訪問照顧、訪問(在宅)護理、通聯照顧、短期寄宿照顧、生活照顧,以及其他特殊照顧,舉凡送餐、日托中心、在地安養、到宅服務、老人自費住宅……等包羅萬象,成為日本這幾年政府與民間共同合作老人服務的主要方式與內容,提供給不同需求的老年人。
社區照顧的基本精神是希望社區內需要照顧的老年人口,可以得到適當的支持與資訊服務,讓老年人享有尊嚴的生命陪伴,自主地生活在家里、社區內。它所強調的是“在社區內照顧”和“由社區來照顧”,使其達到“使社區能照顧”、“為社區而照顧”的服務內涵,能落實到每個社區里的每位老年人。此外,政府還鼓勵民間非營利組織發行“時間貨幣”,建立年長者的社區支持體系及人際關系,舉凡陪老人家聊天、到公園散步、到醫院拿藥、參加藝文活動等心靈陪伴,讓象徵化的“虛擬貨幣”概念成為實際的愛心關懷行動,產生了許多老年人的新型態自足生活圈。
其中“社區型老人日托關懷站”更是老人社區照顧的主要項目。主要是因為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后,原本就為社會弱勢族群的老人們,因為自主性喪失加上年輕人忙于重建或離鄉就業疏于照顧,造成老人自殺的趨勢。日本基督教海外醫療協力會(JOCS)便在阪神災變后,參與組合屋居民保健工作,同時訓練一批服務員來照護高齡老人,導入了照護老人的專業理念與技巧。“社區型老人日托關懷站”,便是那時震災后所興起的老人關懷工作,目前日本全國有達二十萬個老人照護機構。另一方面,更設立專門學校來訓練照護人才,至今已培育超過十萬人,提供更充足的人力投入服務。
日本基督教海外醫療協力會,針對阪神地區高齡化人口較多的社區,發起社區自主性的“老人社區照顧”,由醫療協力會協助社區既有之組織來負責主辦。活動內容設計包括了歡樂的身心機能活化運動、音樂治療、團體活動、柔軟體操、衛教、書法、繪畫、手工藝等來對抗衰弱,用生命積蓄幸福的能量,更研發了許多顛覆傳統的創意動靜態活動,讓原本流淚的老人,樂在日托、找回健康與笑容。
除此之外,亦訓練長者當志工,讓他們生活有目標。因為日本獨居長者中,有一半以上身體非常健康,是潛在的人力資源。以日本的照顧協會為例,從1999年起,已經訓練超過一千名身體硬朗的長者,擔任社區里的傾聽志工,讓孤單的老人在有人陪伴的情形下,學習彼此扶持、彼此勉勵,更愉快、更健康地活下去。從精神免疫學方面來看,將兩個不認識的長輩放在一起,透過陪談技巧,同輩溝通,能安定雙方的心靈,可以提升免疫力,醫療費用也跟著下降。不僅如此,付出的那方也再次貢獻心力與社會,再造人生的價值。看來日本的“老人社區照顧”服務措施,所挹注的生命力量,也值得亞洲各國學習、借鑒。
(本文作者為臺灣資深社會工作者亙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