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編者按: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的頒布,打開了民間資本成立非公募基金會的大門。轉眼十年。這個中國公益鏈條上游年輕的社會組織形態憑借其自身優勢在社會建設中日益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顧歷史,這些行業發展的重要節點值得我們記錄。
2004年6月,《基金會管理條例》頒布實施,打開了民間資本成立非公募基金會的大門。同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社會建設”的概念,非公募基金會——這種全新的社會組織形式憑借其資金優勢和自主性強的特點開始在社會建設中發揮作用。
但由于經歷了此前數年基金會發展停滯不前的狀態,新《條例》出臺的刺激效果并非立竿見影。熱心公益的資本擁有者在興奮的同時也保持著小心翼翼的觀望態度,雙重管理體制的設計又一定程度上對登記進行了限制。因此,甚至在《條例》出臺周年之際,仍有省份無一家新注冊的非公募基金會。而在江浙、上海等發展較領先的地區,新成立的基金會關注領域也較狹隘:主要在教育、扶貧兩大方面。
同時,基金會成立后如何有效地監督管理也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定調“構建和諧社會”。公益領域出現了系列導引政策:慈善法草案起草完畢,《基金會年度檢查辦法》、《基金會信息公布辦法》頒布。“兩個辦法”的實施,為日后非公募基金會透明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隨之而來《企業所得稅法》在2007年3月通過,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對企業捐贈進行了具體的實質性鼓勵。
政策的推動帶來非公募基金會以始料未及的速度迅猛發展。有數據顯示:2005年,非公募基金會的數量為253家。到了2009年,該數字已經達到846家,相比2008年的643家,增漲了32%。而2009年,公募基金會數量為991家,僅比2008年增長4%。截止到2008年底,全國共有7個省份的非公募基金會數量超過公募基金會。
注冊資金方面的增長更為明顯:以在民政部注冊的非公募基金會為例,2006年非公募基金會的平均注冊資金為3000萬元;2007年為4000萬元;2008年平均注冊資金上升到7907.5萬元;2009年注冊的10家基金會中,甚至有3家超過一億元。
2010年,民政部出臺《社會組織評估管理辦法》,這是民政部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社會組織評估加以規范。同時,基金會的行業自律行動也邁出重要一步,作為行業信息服務平臺的基金會中心網正式上線。同年底,非公募基金會的數量首次超過公募基金會。
時間劃到2012年。在年初召開的第十三次全國民政會議上,民政部表示在結合機構改革、支持地方配套改革和修訂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全國范圍內下放非公募基金會的審批權。在先前有安徽等地作為試點的背景下,廣州、溫州、廈門、浙江等地陸續傳來利好消息,市級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非公募基金會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涌現。
注冊不再是桎梏。非公募基金會發展的枷鎖正在逐步破解,公募權限的放開也成為趨勢之一。2013年10月30,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正式向公眾宣布其獲得了“公募性地方基金會”的資質,成為北京地區第一家從非公募轉向公募的基金會。有專家預測,新修訂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將取消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的人為概念。
縱向上,非公募基金會的十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及政策的推動一直在持續而穩定地前進。橫向上,教育、科學研究、醫療救助、扶貧等領域成為非公募基金會的主要活動領域。其中,教育為絕對的主力。
截至2013年10月27日,中國非公募基金會已有2045家。據基金會中心網統計:2010年度,非公募基金會凈資產TOP10的凈資產總計104.47億元、捐贈收入TOP10的收入總計為90.26億元、公益支出TOP10的支出總計為19.66億元。
2013年11月14日上午,在第五屆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發布行業發展報告——“非公募基金會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報告認為,非公募基金會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領域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改善民生,非公募基金會在教育、醫療、環境、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以及文化藝術、體育等民生領域有廣闊的活動空間;二是協調群體關系;三是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四是推動公眾參與;五是構建社會價值觀和理論。
非公募基金會的發起主體大多是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肩負社會使命的個人或機構,我們有理由期待非公募基金會在社會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