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2013年,廣東省龍門縣東江邊的村民王賓村開始學習用生態的方式種植柑橘,并開始討論起環保種植紅花油茶的事,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手段來防止蟲害,進而保護環境、保護水土。這是當地農戶們此前不曾接觸過的耕作方式,由于原先依賴大水大肥、廣種漫灌、大規模使用農藥化肥的耕作方式,導致水土破壞嚴重,他們希望借此來改善當地的生態結構,達到保護環境、保持水土的目的。
這樣的轉變得益于一家國際環保NGO——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一家在當地設廠的飲料企業——達能飲料。而這兩者的聯合想要達到的目的,不僅僅是改變村民的種植方式,更是要保護位于該地的珠江三大主要支流之一的東江。
國際環保NGO、企業、社區(鄉村)等多個利益相關方的合作共贏正在成為一種潮流,他們一起改變了什么?
飲用水源地保護項目試點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英文簡稱為IUCN,成立于1948年,是首個全球性環保組織,在中國開展工作已有20多年的歷史。目前正準備啟動中國大都市飲用水源地保護項目,而東江保護正是這一計劃的探索與開始。
東江是珠江三大主要支流之一,流域面積35340平方公里,流經廣東省內廣州、深圳、惠州等六大城市,同時也是香港的主要供水源,80%的香港用水取自東江。
當地農戶的粗放耕作模式,特別是大片種植的柑橘和桉樹,加劇了水土流失;加上近十年間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工業格局的遷轉,東江流域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生態服務功能不斷削弱,整個流域的水質和水量大幅下降,給飲用水資源的可持續供給帶來了巨大挑戰。
經過一年多的實地調研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選擇了嘉泉流域作為項目試點地區。嘉泉流域位于東江上游,項目將在這里實施一套可供復制的解決方案——修復關鍵自然系統,使其得以持續地提供生態系統服務。
這套“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將幫助當地社區進行生態友好型實踐以及生產和銷售方面的能力建設,扶持自助機制的發展,創造更多可持續性生計機遇,以改善嘉泉流域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和生計安全、維持健康的生態系統服務,從而為2千萬當地與下游居民帶來更多福祉。
“嘉泉流域向環境友好型生態社區的發展轉變,其關鍵因素在于社區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政策和管理的支持,以及技術與實踐的推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駐華代表朱春全說。
引進多方參與
項目有了,方案有了,如何落地成為關鍵,聯合企業、社區成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選擇。
資金方面,該項目得到了達能生態系統基金的支持。2011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中國達能飲料,提出了“生態龍門、活力東江”項目的初步想法,并且花費2年時間對項目做了可行性研究。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項目實施的5年路線圖。按照規劃項目設計持續到2017年。
同時,針對嘉泉流域集體林地的管理特性,項目規劃了調動社區主觀能動性的內容,讓當地民眾共同規劃水源地的可持續利用,自主參與到生態保護實踐中。
當地將建立起4-6個社區組織,并由社區帶頭人促進嘉泉流域的各項轉變,例如:引進和推廣種植替代作物品種(如紅花油茶與竹子套種),發展流域的多樣性保護,保護、修復和管理超過9000畝的植被等。
為改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還將為10戶社區家庭安裝污水處理裝置,此外,還為社區民眾提供10余次培訓,以及市場銷售和運作資金方面的支持。
通過流域綜合管理的社會創新模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希望可以提高社區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意識,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幫助提高嘉泉流域各社區的民眾收入,逐步降低由非生態友好型生產帶來的收入比重,提升生態友好型生產活動增加的收入。從而,與當地社區民眾共同探索出一條兼顧經濟與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國際環保NGO在華生存之道
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一樣,越來越多的國際環保NGO在中國開展項目時,開始考慮到各方的合作共贏。
世界自然基金會是上世紀中國政府為保護四川大熊貓而引進的國際NGO組織,在中國的數十年發展中,其項目基本采取與相關利益方合作方式進行,去年開展的尋找長江江豚項目,就是與中科院武漢水生所等科研單位合作的。
而另一家老牌的環保機構,大自然保護協會則選擇政府為主要合作對象來進行項目推進。
1998年,大自然保護協會受中國政府邀請,進入中國,在保護地、淡水、氣候變化等多個領域建立實地保護項目,并取得卓越成效。同年,大自然保護協會與云南省政府共同編制了《滇西北保護與發展行動計劃》,把自然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積極促進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在項目的幫助下,云南省有關部門共同創建了普達措、梅里雪山和老君山等中國第一批國家公園。
2007年,大自然保護協會組織專家團隊編制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遠景規劃》,這一成果后被納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
(本報記者 張明敏)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益時報》官方微博@公益時報,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