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閆冰
類別:醫療
發起時間:1976年
開展地區:印度
所服務群體:貧窮眼疾患者
網址:aravind.org
籌款方式:通過社企運營自我造血
在印度,有幾億貧困者,其中很多人患有眼科疾病,卻因無力負擔昂貴的醫療費,不能及時醫治,以致失明。一個退休眼科醫生想要幫助他們,但如何保證足夠的、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呢?亞拉文想出一個辦法——開一家眼科醫院,向富人提供有償醫療服務,用賺來的錢為窮人治病。
1976年,當時年屆58歲的眼科專家文卡塔斯瓦米醫生(Dr. G.Venkataswamy)退休了,他在印度馬杜賴一棟租來的房子里,開設了“亞拉文眼科醫院”,后改名為“亞拉文眼科關愛中心”(Aravind Eye Care System)。
付費分等級
亞拉文有三種模式:“付費醫院”、“免費醫院”和“醫療營”。
“付費醫院”平均每天接待1400名門診病人,這里的一切服務都是收費的,包括會診、治療、手術及住院。病人既有富人,也有普通平民。收費也有差別。比如病房有6種,收費不同。既有一天1000盧比(約155元人民幣)的高級套間,也有一天50盧比(約8元人民幣)的床位。
“免費醫院”平均每天接待500名門診病人,會診和手術都免費。也有收費,如需要做“人工晶狀體”手術的病人,需要支付“人工晶狀體”的成本。
而“醫療營”則是亞拉文最有特色的一種形式。為了幫助更多窮人,避免可根治性失明,亞拉文派出多支醫療隊,組成“醫療營”,進駐貧困地區和那些眼科醫院無法覆蓋到的地區,與當地社區領導者和服務組織合作,提供眼科診治醫療服務。
在“醫療營”,一切都是免費的,包括將病人從醫療營轉移到醫院的費用。
2006年,亞拉文共為230多萬名門診病人服務,并做了27萬起手術。2/3的門診病人和3/4的手術,是免費提供給窮人的。它以全印度不到1%的眼科醫療資源,完成了該國5%的眼科手術。
亞拉文已經成為社會企業研究的經典案例之一,以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的一年為例,亞拉文執行了349,274例眼部手術,其中178,984例為免費,所占比例超過一半。即便如此,亞拉文長久以來財務都能自給自足。從1976年成立時只有11張病床,近些年發展成年收入超過2200萬美元,擁有六家分院、約4000張床位的龐大體系。
如何吸引付費患者
通過賺取富人的醫療費,來補貼窮人的醫療費,并維持醫院自身的運營,這種模式,既能讓慈善事業得到源源不斷的資金,又能不斷擴大規模、造福更多窮人。
但是問題是,如何吸引足夠多的“付費患者”,來維持資金的延續?有錢交錢,沒錢的免費,那有錢人愿意交這筆費用嗎?令人吃驚的是,據美國《財富》雜志文章,近年來,亞拉文每年的凈資產收益率,都在75%以上。
亞拉文擁有“頂尖的醫生”。創始人文卡塔斯瓦米2006年因肺臟衰竭與世長辭,生前他是非常知名的眼科專家,退休前是一所教學醫院的眼科主任,每天能高質量地完成超過100例白內障手術,人們親昵地稱他“V醫生”。
亞拉文還擁有很多知名眼科教授,不少擔任國外的兼職教授,或擔任印度全國專業學會的負責人,他們多是亞拉文的領導層。
這使得亞拉文醫療質量非常高。如在手術的感染率上,英國是萬分之六,而亞拉文是萬分之四。
技術降低成本
對于成本管控亞拉文有兩項舉措,一是在標準化流程下高度分工,這是V醫生從麥當勞借鑒的靈感,比如醫生還在給前一位病人做手術時,下一位病人已經準備就緒。
亞拉文另一項有重要意義的舉措,是通過技術研發和創新大幅降低手術成本。在發達國家,一個白內障手術通常需要3000美元,其主要成本來自于“人工角膜”等材料。這樣高的價格,亞拉文無法長期承擔。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除了設立“眼睛銀行”(Eye Bank)接受角膜捐贈之外,亞拉文還建立了自己的研發生產機構。他們研發的材料,成本遠低于市價。
比如“人工晶體”,其成本僅為進口價的十幾分之一。亞拉文因此將手術成本大幅降低,白內障手術的平均成本僅為25至30美元。而且,這些廉價的醫療用品和藥品,還會低價供應給發展中國家的非營利性眼科機構。(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