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閆冰
上海樂群社工服務社發起的“陽光童年”項目派遣駐校社工進入民工子弟學校,在國內屬首例
編者按:
社會工作按照服務對象可以劃分為青少年、老年、殘疾人、困境人群等社會工作,按照服務的地區特點也可以分為社區、學校、家庭社會工作。駐校社工就是經常駐扎在學校,在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工作的前提下,為青少年學生、家長及學校老師,提供專業服務的社會工作。駐校社工作為教育系統中一種特殊形態的專業服務,在國外和港臺地區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但其在內地的發展依然剛剛起步,仍停留在個別城市的試點工作層面。另一方面,由于城鎮化的步伐加快,城市中大量的外來務工子女面對城市融合和成長過程中的家庭動蕩、心理缺失,都急需社工的專業化介入和陪伴,開展駐校社工成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面對社會的需求,學校和教育部門能否在重視教育的同時,為學校投入更多軟性的人文關懷,正視社工的價值和存在,已成為駐校社工隊伍發展壯大的關鍵。
學校社會工作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當時的工作者叫“學校家庭訪問員”。1919年,美國社會工作會議正式確立了學校社會工作在福利體系中的地位,學校社會工作開始起步。香港從1971年開始推行學校社會工作,1977年學校社會工作正式確立。1982年全港中學獲得了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到2000年,全港全部實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
在中國內地,“駐校社工”依然極少見,對一般人而言是比較陌生的字眼。各地分別有零散的探索和嘗試,但目前并未有實質性的進展。
駐校社工的價值
2002年,由上海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基金支持的“簡易小學”項目開始嘗試社工參與青少年教育,項目派駐了5名社工到6所民辦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小學,做精神支持、行為輔導等工作。上海樂群社工師事務所開始承接駐校社工工作,這是上海樂群的第一個項目,也正是這個項目使樂群擁有了第一批員工,樂群也由此成為國內較早一批駐校社工實踐機構。
即便如此,到2010年9月,駐校社工工作不得不停止。
“難以為繼。”上海樂群社工事務所負責人吳芳坦言,彼時主要是依靠在學校中開展項目來獲得經費支持,“有的學校會提供每月每人幾百元的補助”。但這種模式的弊端,就是沒法保證長期性、可持續性,另外當時上海的駐校社工工作大多是在務工子弟學校開展的,是因為那里的需求和問題最集中,但務工子弟學校又拿不出多余的經費支持社工。
“可以說駐校社工在整個教育服務系統中是比較邊緣化的。”吳芳表示,也因為如此,駐校社工無法再推行下去,樂群會在青少年服務領域嵌入駐校社工的服務方式,但不再單獨提供駐校社工服務,目前上海有駐校社工項目的事務所也不過三四家。
張晟曄是樂群的一名社工,在高考時她的第一志愿就是社工,她說自己是受TVB電視劇的影響才愛上社工這個工作的,她也見過電視劇中的社工在學校里陪伴學生成長。2008年,班級里31名社工專業畢業的人中,只有她和另外兩個人留在了社工行業,她成為了樂群的一分子開始在務工子弟學校開展服務。
令她難忘的是,班里有個男孩子性格很驕傲,總是不肯吃學校發放的愛心午餐,經常在午飯時說回家吃飯,其實是躲起來。于是張晟曄給他安排了任務,讓他做愛心午餐發放管理員,并且告訴他:“這樣你是一個志愿者了,午餐是你的勞動所得。”
“那個孩子的倔強和對我的依賴,我到現在都記得,也是在那時候自己慢慢成長。”張晟曄說。
吳芳表示,樂群的駐校社工工作做了這么多年,也有很多個案、開展過很多活動,但是駐校社工的價值并不是一些數字可以衡量的,發現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行為或思想偏差進行干預,能夠避免很多不良行為甚至悲劇的發生,而這樣的價值,往往是被隱藏起來的。
困擾因素
“目前教育部門不會花錢購買駐校社工的服務是由于主要傾向于預防和陪伴,駐校社工在學校當中發揮的作用目前還不像其他領域那么明顯。”北京市西城區悅群社會工作事務所總干事郭昊坦言。駐校社工進到學校之后做什么?學校對于社工的定位和認識是什么?在學校層面的意識并不夠。“如果學校只是希望社工幫忙做一些輔助的工作、收發表格,行政干預很多,那么社工的價值無法體現。”
除此之外,學校內部沒有針對社工的職位序列、晉升標準,引入駐校社工后也沒有評價體系,或是干脆按照教師的考評體系來看工作成效,這些都制約了駐校社工的發展。
2007年前后,南都公益基金會在北京嘗試開展駐校社工項目,彼時南都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永光將“一校一社工”制度引進北京的新公民學校即打工子女學校,調研后他發現,如果按發達國家的標準配備社工,中國需要300萬名社工,而全國200多所學校的社工院系培養的專業社工不過10萬。在這些人中,從事社會工作的又不到10%,絕大多數畢業后即轉行,出現了“極大的需求、極少的供給、更少的對口就業”現象。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社工專業應屆畢業生郭昊,畢業后加入了自主創業的浪潮中,申請成立了北京市西城區悅群社會工作事務所,落戶月壇街道,由于街道的支持,悅群開始扎根街道和社區開展駐校、助老、助殘等各種服務。
2009年9月1日,由30名社工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組成的“社工駐校服務基地”在北京掛牌成立,這是北京市首個進駐中小學校園的社工服務常態化組織。“社工駐校服務基地”也是悅群與當地政府部門和學校共同開展的第一個服務項目,進駐位于月壇街道的三里河第三小學。
“駐校社工是對青少年成長的一種陪伴,而不是教育。”郭昊說,很多家庭當中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和行為方式產生了不良影響,但是父母往往沒有意識到,而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會體現在孩子平時的人際交往當中,所以學校是社工早期介入比較好的場合,通過社工的觀察,發現孩子在成長中的潛在問題,再介入干預。
“要是能開展小組活動、接觸個案,班主任有需求就反映給社工,社工再走到孩子的社區、家庭去開展深入介入,效果就會體現。”郭昊說,而深入社區和家庭,針對孩子做細致的陪伴和疏導,則是駐校社工區別于老師、助教的價值所在,尤其是流動人口子女、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等,更需要專業、系統的介入方式,而且是長期的幫助,半途而廢反倒適得其反。
前不久發生的“重慶10歲女孩電梯內摔打男嬰”的新聞,也引起了郭昊和同事們的重視。郭昊說,事件發生后也有人說社工能不能做些什么,如果孩子所在的學校和社區同時有社工的話,可能就會發現孩子的異常,提早介入比發生后再去效果要好。
各地的嘗試
2007年10月26日,深圳市委市政府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工工作發展的意見》以及7個相關文件,培育社工人才成為深圳人才強市的舉措。“一校一社工”制度將建立,由政府購買服務。社工薪酬不低于同等條件專業技術人員薪酬水平,最低3330元/月。
同樣是2007年,廣州市委公布的《青少年事務社工調研報告》顯示,有近70%的廣州青少年期望尋求社工的幫助以解決在學習、生活或是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于是共青團廣州市委嘗試推動政府出資購買社工服務,首次引入了“駐校社工”,在赤崗、綠翠兩家中學設立試點。
2011年開始,佛山南海桂城已出資130多萬元向專業社工機構購買服務,在桂江二中、平洲四中、疊滘中學、羅村一中等學校試點“社工駐校”,嘗試的是“一校一社工”模式。但由于人才梯隊青黃不接,優秀社工并不多,該模式還未能在佛山南海大面積鋪開。
近些年,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均做過駐校社工的試點工作。
“如果教育部門認識到社工的價值和專業,并花錢來購買崗位,有社工事務所派駐到學校當中,會順暢很多。”郭昊介紹,由于時機條件不成熟,目前悅群的駐校社工工作依然在月壇街道內的幾所學校開展,并沒有鋪開。“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堅持在做,慢慢地去推總會越來越好。”
而上海樂群社工事務所負責人吳芳也沒有放棄駐校社工的方向:“一旦政策出臺、時機到了,我們還是會重新把駐校社工做起來,因為這是預防青少年行為偏差、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很有效的方式。”
公益時報記者 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