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主編袁柏欣:
因為工作的關系,我對中國養老產業和養老事業稍有了解,養老也是平時和朋友交談中涉及較多的話題,總體來講用四個字概括:憂心忡忡,而香河大愛城項目,在我眼前打開了一扇窗。
在2012年重陽節前后,當時我們央視財經頻道集頻道之力推出了《明天我們如何養老》系列,僅我所在的《經濟半小時》欄目就推出了近二十期專題,并且之后持續跟蹤,養老金、機構養老、養老土地政策、居家養老、空巢老人、農村養老……可以說涵蓋了養老各個方面。作為系列節目主創之一,我當時想得最多的,就是在中國,面對全球最大的人口基數、前所未有的計劃生育政策、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經濟軟轉型升級期,中國迎來的是全球最大規模的養老挑戰,難度舉世罕見,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考驗著所有人的智慧,應該說,在我們的節目中,也采訪了一些模式和探索,但都不盡人意。而在香河大愛城,我們看到了一些全新的東西,我不敢說這能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但至少我們看到了智慧和勇氣。
簡單說,我對香河大愛城的判斷,一是這里符合了中國的現實,那就是提倡居家養老為主,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這都是正確的。第二,這里是在跳出養老做養老,把老人和家庭,老人和年輕人結合在一起,避免了一提起養老就滿是暮氣,回歸家庭與傳統。第三,這里是在整合資源,特別是把醫療放在重中之重,現在醫保異地報銷還有諸多制約,希望大愛城能在這方面率先突破,善莫大焉。最后,大愛城提出的可持續、可盈利、可復制非常重要,如果像大愛城這樣的企業、這樣的模式再多一些,類似的社會力量介入養老更多一些,由中國養老產業推進中國養老事業,可能中國養老局面會有新的開端。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主編申玉彪:
應對日趨嚴重的老齡化,大愛城養老產業模式值得關注。作為專注于養老產業投資和運營的專業機構,我體會是香河大愛城模式適合中國特色。它是通過創立以“大愛”為核心價值的市場化養老服務產業,分期在全國多個一線中心城市輻射區域建設“大愛城”,發展規模化連鎖社區,形成連鎖互換;在華北重點打造“大愛城·香河國家養老示范基地”;在華東崇明島重點打造“大愛城·國家養老華東示范基地”,旨在打造中國文化下市場化、規模化、全齡層、全配套的健康養老產業鏈。
從文化層面看,大愛城養老產業模式將單純的養老上升為對全家庭、全社區的關懷,既保證和滿足人們全方位物質生活需求,更重視滿足人們養老深層次的精神需求,是中國文化背景下最理想的養老模式,符合國際養老產業發展大趨勢。
●《財經天下》雜志社總經理王小軍:
大愛城模式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最為完善的、以養老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模式。我覺得它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淡化養老主題,突出家庭概念。家庭養老目前仍是主要養老方式,而引入幼兒園、小學及中學,則抓住了“孫子”,留住了“孫子”,“兒子”自然也會常來。這樣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家庭,都有極重要的意義。第二,核心是服務水平。養老產業以房地產為出發點,但核心是服務業,服務水平是基礎。大愛城一手抓醫療,一手抓教育,不僅突出對老年人“養”的關懷,也對包括年輕人在內“學”的重視,尤其是社工學院的成立,意味著服務的標準化。因此大愛城的核心競爭力實際上是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所謂“答長遠,行更遠”,大愛城所想極有遠見,所行更為扎實。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大愛城會成為京津冀中高端家庭的居“家”熱造。
●新華網信息化事業部總監孫琦:
香河大愛城在智慧養老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相信大愛城在社區建設中,能夠加入更多的科技元素,讓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服務到千家萬戶,讓更多的老人享受到先進技術帶給他們的便利,將智慧養老落到實處。
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社會養老工作,國務院在養老服務上的相關政策文件和“十二五”規劃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養老的重視與關懷。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科學技術部在智慧養老和醫養結合服務平臺上,也都提出了相關的要求和方向,新華網也在關注并思考如何通過信息化技術更好地建立健全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分析研究我國養老服務發展趨勢,研究智慧養老服務產業模式,解決目前養老模式單一、功能欠缺、用戶體驗較差等問題,我們希望攜手更多的社會資源和全產業鏈,通過更多智慧的技術和理念、方式,實現智慧養老的未來。
●中國經營報社副總編輯李學賓:
調整中的中國經濟處處出現過剩現象,如果說現在還有哪個行業存在短缺,養老產業恐怕首當其沖。情感、居住、醫療、生活、娛樂,人到老年,以上需求并不必然隨之而“老”,相反,由于工作時間繁忙,很多需求恰在退休之后才開始釋放,但市場上的準備顯然不足,未備先老背后,凸現的正是在以上領域產品和服務的嚴重短缺。
愛晚投資顯然看到了這樣一個機會,大愛城循跡市場化、規模化、全齡層、全配套,最終希望打造出一個覆蓋健康全產業鏈的生態新城、養老新城、連鎖新城,為了使其理念在落地過程中順利實現,同時借助社會力量成立社工學院,培養專項人才。這些有益的嘗試都在豐富,甚至重新定義著中國養老產業。
鑒于大愛城的全國連鎖布局,未來可以期待的是基于業主的會員式管理和服務,一是業主會員可以在全域內享受到同質且優質的養老基本服務,二是以強大的會員規模整合外部資源,拓展會員專屬服務,比如某些旅游產品的定制、某些綠色食品的專供等。我們希望企業家以自己的真誠和智慧為養老群體提供越來越全面優質的服務,真正踐行城之大愛,讓中國的老年人不僅實現老有所養,更能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愛。
●經濟觀察報社副總編輯郭宏超:
當下,如香河愛晚投資有限公司等專注于養老產業投資和運營的專業機構正在成為中國市場化養老的踐行者。“養老地產”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化養老產業的實踐,其前景無疑是相當好的。養老產業要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去推動,必須要能滿足各參與方的不同目標:人群定位、老有所享、長期服務、實現盈利。
在香河愛晚的規劃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養老產業構想,以養老地產為基礎,把國外主流養老模式嵌入整個社區化的養老產業運作中,能滿足居家生活型、獨立生活型、輔助生活型、輔助醫療型的養老需求。在物業模式上提供了出售+持有經營的專業養老服務。更有意思的是,香河愛晚與壽險公司戰略結盟,未來還要打通養老險和養老服務這條通道,在養老保障上提供更為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當然,養老產業即使在硬件配置上再好,也不能真正解決養老問題。養老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軟件服務上。在香河愛晚的規劃中,軟件的護工服務、醫療服務、健康跟蹤、餐飲配套、文化娛樂上都有完整考慮,如果能最終做到,一定會為中國市場化的養老產業走出一條標桿性的大道!
●華夏時報社總編輯助理賀江兵:
近年來,越來越多房地產開發商和保險公司等在內的各類機構紛紛試水養老地產,但在業界普遍看來,目前還并沒有看到一個可持續、可復制的成功運營模式。什么能稱為一個好的養老地產項目?實際上,從發達國家經驗看,一個完美的養老地產項目應該是“專業的地產商+專業的投資商+專業的為老服務的運營商”的組合,不僅要注重適老化住宅設計,還要注重適老化的綜合配套,關鍵是能提供適老化服務,其服務運營商為老服務的內容及運營服務商是養老地產項目成敗的關鍵。而對養老地產項目運營商而言,則需要具備持續的運營能力。養老地產項目收回成本并盈利,更多的是依靠增值服務。
從短期來講,我對一些創新模式的探索感到樂觀。比如作為國家養老示范基地,我看到香河大愛城在規劃設計上不僅借鑒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在生活空間等硬件設施方面突出養老產業的特殊要求,同時也全面汲取中華傳統養老文化的精華,照顧到中國老人重視家庭生活的情感需求,可說是將政府力量與民間力量相結合,從政府層面與市場層面進行整合,來探索一條將居家養老、社區照顧與機構養老相結合的社會化養老服務新途徑。期待它最終能為我國養老產業提供一個可持續、可復制的成功運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