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閆冰
彩色跑步 The Color Run
剛剛在北京結束的彩色跑步,是今年從美國來到中國的彩色跑步。它被稱為地球上最歡樂的5公里,與追求速度和募款的目的不同,在、活動中并不計時,跑者每一公里都將經過一個色彩站,從頭到腳都會被拋灑上不同的顏色。參加者只有兩個規則:穿白色衣服,以最炫的色彩沖過終點線!雖然不是籌款,但在傳播快樂和正能量的同時,也在推廣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僅在2013年,美國全國就舉辦了50場比賽,吸引了超過60萬人參加。
在香港幾乎盡人皆知的“瘋狂”戶外運動項目———樂施會毅行者,也是世界上歷史最久的公眾徒步籌款活動之一。100公里山路,4人一隊,48小時不眠不休地完成,每隊為樂施會籌得最少6800港元,近幾年籌款額年均不低于3000萬港元。僅香港站毅行者,截至去年已共籌措善款3億9千多萬港幣,這些資金大部分用于內地的教育助學、賑災扶貧工作。
這場瘋狂的“自虐”式行走魔力很大,除了每年至少1000支隊伍、4000位行走者外,還有數千位志愿者以及為他們加油的人,這場上萬人參加的徒步活動已經成為香港的一項公益傳統。
關于毅行者,香港作家、企管人蔡東豪有過經典論述:“毅行者意味著不輕易放棄,但更重要的是照顧隊友和自己,毅行者是用身體力行去籌款,但更重要的是發揮助人自助的扶貧精神。”
其實,為公益籌款或宣傳的徒步活動在國外已經流行多年,這種兼具娛樂健身,公眾參與度廣、傳播效果佳的新型籌款方式在國內也流行起來。一方面,對每一個參與者,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磨練意志的效果,同時可以身體力行體驗公益籌款,另一方面還能在行走間感受城市和戶外山水、推廣健康生活和環保理念。而組織者、參與者以及他們的朋友網絡往往會利用自己的社交媒體,不論是博客、微博還是微信朋友圈,將經歷分享,對于公益徒步的組織機構來說,這類活動起到的傳播效果可謂事半功倍。
實踐者、受益人、籌款人、傳播者,抑或拉拉隊員,你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想成為的角色,而公益徒步的魅力就在于此——立體構建的、極高的參與度和傳播力。
6月21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挑戰8小時”剛剛落幕,扶貧基金會的善行者、上海“一個雞蛋的暴走”等活動正在進行中。
一場聲勢浩大的徒步公益運動正在全方位的席卷中國公益圈,你準備好了嗎?
公眾深度參與的魔力
瑞森德企業社會責任機構創始人、樂施會中國部新聞發言人段德峰給《公益時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是樂施會毅行者在香港的32屆,如果每年4000個人,那么支持這4000個人背后的就是4000個家庭,還有他們的朋友、同事,以及在這100公里過程中服務的志愿者。“積累下來,在香港參加或知道樂施會的人有多大比例可想而知,而毅行者目前在全世界超過15個國家進行。”他說。
他表示,所以這種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公眾籌款活動,實際上的潛在價值不可估量。對于公益組織來說,組織一場徒步活動,實則是對組織最好的試金石,收獲的不僅是一個志愿者,而將是一個忠實的伙伴。
“當你招募志愿者參加時,如果他不喜歡你的組織、不認同你的理念,那么他就不會來,更不會幫你募款。當他來參與了,回去就會跟身邊人講他的徒步感受、講這個公益組織是干什么的,就是幾千人在幫助這個公益組織做形象大使和代言人。”段德峰說。
對于一個機構來說,就此找到了最核心的支持者、認同者,從現實意義來說,一場募款活動的影響,遠不止活動本身,或許更多。
“其實,已經不止一家基金會意識到依靠企業的大額捐贈是不能發展的,還是要依靠公眾,就算是企業,如果他的消費者喜歡你的機構,或者他的每一個員工、甚至企業高管的家人朋友都知道你的機構,那么他也一定會給你捐錢。”段德峰說。除此之外,公眾對公益的質疑,也是來自于不了解,如果身體力行地參與過,那么就自然成了公益的一份子。
公眾深度參與公益活動后引發的連鎖效應,讓徒步有了近乎“傳教”式的魔力,而這場浩浩蕩蕩的公益徒步活動,也一反公益主打貧困地區的套路,在城市蔓延開來。“以往我們的印象中,公益組織只是去幫助相對弱勢的群體,但事實上公益組織是一樣可以服務于北上廣的小白領、服務于城市中生活的每一個人。”段德峰說。
門檻與積極性
其實,這樣一舉多得的項目形式早就受到公益組織的熱捧,內地基金會也紛紛派人到香港跟樂施會取經。在2014年的夏天,這場公益徒步已經轟轟烈烈地展開。
扶貧基金會的善行者戶外公益徒步活動,將于9月13至14日舉行,參與者從“居庸關長城”,橫穿“虎峪風景區”,遠眺波光粼粼的十三陵水庫,最后到達終點。截至6月23日,已有651支隊伍報名、940人參與捐款,已超過預期的報名隊伍名額。
已頗具名氣的上海“一個雞蛋的暴走”由上海公益事業發展會(又稱聯勸基金會)主辦,今年4月是第4個年頭,共有528支隊伍、3209人參與了金山的50公里徒步,今年的目標是500萬,計劃用于30個以上的草根公益項目。
除此之外,壹基金為愛同行健行活動,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北京紀安德咨詢中心和中國艾滋病病毒攜帶者聯盟聯合主辦的“愛滋徒步”,今年第一年從美國登陸中國的“Color Run ”,以及陳坤的“行走的力量”均以此拉開序幕。
“對于公益組織來說,這是對組織力的一場考驗。”段德峰對記者說。樂施會也總結了多年的經驗,除了后續善款的使用公開透明這樣老生常談的話題之外,對于活動當天的組織情況,更為復雜。
首先是人員安全保障,事前要請專門的教練對參與者做基本的訓練,包括正確的跑步、徒步,遇險后的急救等等,樂施會每年都會提前做專門的培訓,也會在100公里的途中安排10個檢查站。
“第二,徒步更加不同于別的公益活動,要得到政府和傳統公共資源的支持和配合。”段德峰介紹,在香港的徒步活動中,政府會全程出動交警、民警、火警和醫療救護人員,為公益徒步保駕護航。
最后,就是徒步的路程設置,要好玩、要符合參與者的口味,兼具趣味性和難度。這個活動路段設計的越好,對公眾的吸引力和認可度就會越高。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涂猛則表示,香港和內地在慈善項目募款上確實有些不同。“香港地區和一些歐美國家的徒步,如果你想參加是先需要你募得一定數額的善款,才能獲得參賽資格,在參與者捐贈時,主辦方甚至會監督每一個參賽者每一筆錢的募款來源,真正做到善款的眾籌,不能作弊。另外,參加這樣的眾籌活動公眾覺得很自豪,將公民意識很好地融入其中。”目前在國內,還是先降低門檻、把公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更符合實情。
徒步碰上新媒體
如果不想頂著炎炎烈日,是不是也能參與到公益徒步當中呢?無線終端的興起,為徒步活動增加了更大的能量。
由愛盟公益開發的“行善”APP就是一款手機軟件,登入“行善”就會看到一個橙色的能量條,當能量條數值達到1000時,就可以進行捐贈。1000的能量如何獲得?可通過行走獲得,或者搖動手機。走路時,“行善”會自動積攢能量,它對震動的反應很靈敏,不走路時,在手中輕輕搖動手機也能積攢能量。能量滿1000后,“大愛清塵”、“幸福廚房”、“萬步一課時”、“一步十粒米”等公益項目就可以任你選擇。“行善”只是給最平常不過的“走路”添加了附加值,這種附加值由企業買單。
愛盟的負責人郭鵬表示:“線下的公益活動,所涉及的只是現場參與的人,作為網絡運營機構則想通過手機、互聯網應用等,將這種公益活動變得更容易和方便一些。手機應用程序的方式,參與和傳播起來更便捷,人群分布更廣,效果持續性也更強,更接近人人公益的理想。”
同樣,由企業買單的還有沃爾瑪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合作的“走1公里捐1元”,顧客在沃爾瑪全國400多家門店購物時,就有機會免費獲得計步器,參與者通過活動主頁上傳里程后,顧客每貢獻一公里都由企業匹配1元的捐贈,來支持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愛加餐”項目,而最終的捐款目標是110萬元。
除了手機app、互聯網嫁接之外,徒步活動中的參與者多會選擇利用自己的社交網絡募款,微博、朋友圈、博客都是好渠道。“我的微博上積累了一定量的粉絲,所以我會把活動內容詳細地放在網上,進行網絡募款。”愛滋徒步的2013年募款亞軍小強對記者《公益時報》記者說。
看來,不論是公益機構還是企業,都在這場公益徒步季中做足了功夫。
公益時報記者 閆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