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9月26日,由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主辦,濟南市民政局和濟南市社工協會承辦的第四次全國社會工作行業組織工作會議暨社會工作行業組織服務能力建設論壇在濟南召開。會議發布了《2013-2014年度全國社會工作行業組織統計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我國目前已有各級社會工作行業組織400個左右。
約400個社會工作行業組織
《報告》由中國社會工作協會會員工作部調查統計,統計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從國家到地方基層的社會工作行業組織網絡。
截至2014年8月底,全國共有22個省建立了24個省級社會工作行業組織(其中廣東省共有3個不同名稱的省級社會工作行業組織,分別是廣東省社會工作師聯合會、廣東省社會工作協會、廣東省社會工作教育與實務協會)。本年度統計比上年度統計新增加3個,增長率13.6%。
已經建立了市級社會工作行業組織的地級市共77個,占全國333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的23%。本年度統計比上年度統計新增加33個,增長率75%。
區縣級單位建立社會工作行業組織的有109個;另外,全國大約有上百個鄉鎮、街道也建立了社會工作行業組織。
對于上述統計數據,發布方強調,按簡單統計的省級社會工作行業組織數量并不止24家,但對于沒有專職人員、沒有固定場所、沒有任何活動的組織,最終沒有計入統計數據。
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
在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各地的社會工作行業組織呈現出因地制宜、百花齊放的發展模式。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蓬奇在《全國社會工作行業組織發展綜述》中介紹了多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行業組織發展模式。
北京西城區社會工作者聯合會探索了“以會帶所”模式,聯合會是“以會帶所”中的管理者,既承擔著政府聯系社會工作專業機構的紐帶功能,也對社會工作專業機構的發展發揮龍頭作用。
上海市社工協會于1993年就已成立,全市目前共有區一級的社工協會10個。這些社工協會根據各地不同的目標和訴求而設,有偏重從業者的“社會工作者協會”、偏重行業建設的“社會工作協會”和偏重平臺建設的“社會工作聯合會”。近年來,上海市社工協會一直在探索專業化轉型,以實現專業人員參會治會、依靠社會力量發展專業協會,推動專業服務發展,維護專業人員利益。
廣州市社會工作協會開創了“政府+高校+社團”的社會工作“廣州模式”。目前,會員數達到1448個,其中單位會員90個,個人會員1153名。通過內部建設,已具備注冊備案、培訓指導、咨詢維權、服務評估、宣傳支援、研究發展六大功能。
長春市社工協會從后發城市的定位出發,走出了一條政府和民間互動、依托街道和社區、倚重高校、自下而上的發展路徑,先從體制內行動,從基層做起,然后逐步拓展做大。
合肥市社工協會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覆蓋,形成了獨具合肥特色的社會工作行業組織發展模式。
濟南市社會工作協會自2011年以來連續3年面向全國招聘145名專職社工,分別在民政、婦聯、共青團、科協、司法、殘聯和“泉城義工”聯絡站等系統和社區基層40余個單位開展專業服務,實現了專業崗位服務與項目化服務的有機結合。
著力解決政策等問題
在交流中,我國社會工作行業組織目前存在的問題同樣引起了與會各界嘉賓的重視。綜合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一些地方黨政領導缺乏對社會工作行業組織的性質和重要性的認識,支持不夠;二是社會上對社會工作的認同度低,社會工作行業組織的數量與網絡覆蓋遠遠不夠;三是一些社會工作行業組織結構不健全,過于依賴行政部門,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和自我生存能力還比較弱。
就地方來看,各地發展不均衡。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社會工作行業組織發展緩慢;各地社工人才總量不足,存在“孔雀東南飛”現象,社工人才流動性較大,導致社工服務機構層次不高,專業性欠缺,服務能力較弱;部分地區還存在社工與社區工作者不分的現象,社工的專業性難以在工作中得到體現。
民政部社工司副司長孟志強強調,今后社會工作行業組織要找準發展方向,成為協助政府的伙伴、民辦社工服務機構的維護者,走專業化、社會化、行業化之路。要著力解決體制、人才、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問題。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會長徐瑞新指出,社會工作行業組織要加強自身建設,通過制度化建設、規范化管理,提升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同時要注重贏得社會的認同。
為規范社會工作行業行為、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大會還發布了《全國社會工作行業組織自律公約(討論稿)》。公約要求,推進行業公開透明,增強社會工作行業的整體認同度和社會公信力;維護行業人員權益,反映行業合理訴求;正確引導輿論導向,積極協調社會資源,爭取有關部門支持,推動行業進步。
■ 本報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