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4月27日,由“中、英孤殘兒童家庭寄養項目辦公室”、英國兒童關愛組織主辦的“家庭寄養工作實務”培訓班在貴州遵義開班,歷時兩天半的培訓采用互動授課進行。截至2014年,該項目已在中國實施百余次培訓。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劉良玉強調:“‘中、英孤殘兒童家庭寄養項目’開展十年來,共計有2萬名中國孤殘兒童受益。孤殘兒童家庭寄養關乎兒童未來幸福,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將繼續支持‘中、英孤殘兒童家庭寄養項目’開展,通過加強與福利機構聯系與溝通,更好地為中國孤殘兒童構筑家庭成長環境。”
貴州省民政廳慈善福利處副處長高開獻、遵義市民政局副局長吳金全、英國兒童關愛組織中國區項目經理孫元捷等出席會議,共有來自貴州、四川、青海、山西四省兒童福利院的院長及工作人員等55人參加培訓。本次培訓由貴州省遵義市民政局承辦。
劉良玉強調,“中、英孤殘兒童家庭寄養項目”將按照民政部要求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工作模式。將采取省級民政組織、英國關愛組織、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項目辦三者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充分利用資源,擴大培訓群體、提高培訓效率,并通過前期在吉林省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培訓方式。將改變過去一對一的培訓方式,采取周邊較好項目院帶動周邊福利院的辦法,通過相互的培訓、交流使培訓效果真正落地。
三是培訓師資。由學者、專家和各福利院在各地組成的講師團,將通過培訓選送一批較為優秀人員到國外學習參觀、考察、交流。
四是課題調研,將積極探討家庭寄養工作的理念、模式、政策和評估,探討兒童社工和義工在家庭寄養工作中的作用。2014年,設計了7個課題,共有12個省市的兒童福利院參與了課題的調研,將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支持。
據《公益時報》記者了解,2003年經民政部原社會福利與社會事務司(現稱“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和外事司的批準,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與英國兒童關愛組織成立了“中、英孤殘兒童家庭寄養項目辦公室”,開展“孤殘兒童家庭寄養培訓工作”,致力于培訓中國兒童福利機構寄養工作人員和寄養家長。
十多年來,項目共經歷6個周期,400多院次福利機構參加過項目培訓,部分寄養兒童每人/月可獲得150元的生活補貼。同時,編寫出版《選擇寄養》、《步入社會 走向自立》等多本培訓教材和家庭寄養相關資料。
截至2014年,“中、英孤殘兒童家庭寄養項目”累計投入3000萬人民幣,共舉辦了100多期家庭寄養工作培訓班和7期全國家庭寄養工作研討會并開展相關工作課程調研,近2萬多名孤殘兒童受益,取得了良好社會效益。
隨著兒童家庭寄養工作的順利開展,2014年9月14日民政部部務會議通過,正式頒布《家庭寄養管理辦法》,該辦法已于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鏈接
英國關愛兒童組織
英國關愛兒童組織(Care for Children)是英國非營利性機構。90年代中后期,英國關愛兒童組織(Care for Children)和中國政府合作,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并運作“孤殘兒童家庭寄養”項目,以幫助推廣家庭寄養項目的實施,其在中國的工作核心之一是從事長期家庭寄養工作,協同合作伙伴中國社會工作協會,致力把生長在福利院里的兒童安置到當地家庭,讓他們享受到家的溫暖。具體工作包括對每個項目點的寄養工作人員培訓、項目監控指導、調研和評估,其工作遍及中國14個省區的15個城市。
觀點
家庭寄養應成為孤殘兒童回歸社會的途徑
家庭,是最適合兒童成長發展的環境。一個被遺棄的殘疾兒童,更需要家庭的照顧,以協助其成長。但在我國,家庭寄養的殘疾兒童基本上沒人愿意收養,最終這些殘疾兒童的命運將是長到14歲后,離開寄養家庭,被送進社會福利院生活,和社會脫離。
事實上,我國福利機構殘疾兒童比例已經達到90%以上,如今的兒童福利院已成為殘疾院。最近一些年,福利院里主要是全國多地設立的嬰兒安全島接收的棄嬰,99%是病殘兒童。兒童福利院在床位和人員緊張的情況下,需要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家庭寄養成為其壓力舒解的方式之一。
目前,影響寄養家庭收養孤殘兒童的障礙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一旦收養,家庭將不能領取政府津貼。寄養家庭每月可以領取1000元左右的津貼,但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一旦孩子被家庭收養了,政府就不再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其實,按道理,政府應該繼續給予收養家庭津貼,數額甚至更高,因為他替兒童福利院、替國家分擔了責任和工作,這也是其他國家普遍的做法。
第二,寄養家庭無法給予殘疾兒童充分的康復訓練。兒童福利院的康復設施和專業人員等條件要好于家庭,殘疾孤兒如果是生活在福利機構,將得到經常的、不間斷的康復、特教和其他訓練,來促進身體機能恢復。而一旦兒童被家庭收養了,康復、治療等就成了收養家庭的全部責任,將不再享受兒童福利院的康復支持。
如何確保孤殘兒童即使被家庭收養,也依然享有政府補貼,在康復訓練、特殊教育等方面得到福利機構的支持,是必須掃清的一個障礙。
基于此,政府應當制定相關政策,為收養殘疾兒童的家庭提供特殊津貼,激發寄養家庭收養殘疾孤兒的熱情,讓更多福利院里的殘疾兒童回歸家庭。與此同時,要在社區和街道廣泛建立起兒童康復機構,包括普通家庭的殘疾兒童在內的全體殘疾兒童,在他們身邊普及康復設施和專業服務,讓所有重殘兒童能夠順利康復。
(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張柳)
“
無論社會福利機構硬、軟件做得多好,家庭是兒童最自然、最根本的歸宿,沒有家庭,兒童成長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完整和扭曲的。
——英國關愛兒童組織中國區項目經理孫元捷
”
■ 本報記者 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