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政社分開 實現政府職能轉移
社會組織改革、政府職能轉移一直為社會廣泛關注。作為社會組織管理的主要政府部門,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紅兵表示,此次市民政局在自己身上“割肉做實驗”,就是希望能適時轉變民政的政府職能,在民政系統內的社會組織中,培育和建設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的新制度。
北京市民政局將對民政系統內的社會組織進行政社分開改革,市局的6個處室,包括社區工作處、組織人事處、社會福利管理處、區劃管理處、殯葬管理處和婚姻管理處,以及1個下級單位社團辦,作為第一批試點單位。目前這6個處室和1個下級單位,已經梳理出了60多個項目,包括民政業務領域行規制定、養老助殘、社會救助等,9月底之前將簽訂合同,將項目“移交”給市社工協會、市社區服務協會、市殯葬協會、市婚姻家庭建設協會、市行政區劃研究會和市社會福利行業協會等六家協會。其他15家社會組織也將逐步進行“政社分開”改革。
李紅兵表示:只要市場能干的、社會能辦的,即使自己習慣的說話算話的項目,就算帶有一些利益,也都要拿出來交給社會。改革的主要職責在政府,但也需要社會組織的共同推進。對于政府來說,需要確定轉移職能事項、主導社會組織的改造和提升、負責對項目的考核和監督。而試點的社會組織,則要制訂承接職能工作方案并且組織實施,構建現代社會組織的體制,來拓展未來的發展空間。
告別皇糧 政府購買服務
對于這些試點局屬社會組織,今后,政府部門將不再撥付經費,全部改為項目申報,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來給予它們相應的支持。政府將購買包括養老助殘、社工服務、殯葬事務以及行業資格認定審核、專業職稱評定、學術和科技成果的評審等60余個項目的服務,財政預算將達上千萬元。
“這也就意味著,改變了這些社會組織原來的資金運行方式,斷了原來給它們的‘皇糧’,今后它們一定要通過爭取項目、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來合理承接項目。”李紅兵說。這也就要求這些社會組織必須要提升、規范自身發展,按照權責明確、架構完善、管理規范、服務專業的要求來調整會員結構,包括依法換屆選舉、規范各項制度,通過各項評估來滿足承接政府項目的要求。
為保證這些項目及資金的落實,民政部門將對社會組織承接項目實行過程監管和績效考核,“這對政府部門來說也是個考驗,因為以前我們一直是‘結果’監管,今后要注重‘過程’監管。”
李紅兵表示,除了進行績效考核及過程監管外,民政部門還將明確社會組織完不成相關任務的制約手段和相應的退出機制,“這個監管過程也是動態的,誰做得好誰來做,誰做得不好就退出,這是個基本原則。”
據了解,此次試點將建立相應的制度,包括市民政局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績效考核管理辦法、社會組織干部中的兼職管理暫行規定等,《北京市政府轉移職能目錄》、《北京市政府部門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目錄》也在制定中。
“改革總的目標,就是要讓這些剝離出來的項目,發揮更大的效應,為老百姓帶來更大的實惠和效益,同時能做得更專業。”
人員脫鉤 面向社會招人
《首都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綱要(2013-2015年)》提出,按照政社分開、管辦分離的原則,分類推進社會組織在機構、人員、財務等方面與行政機關脫鉤,理清職責權限,逐步實現去行政化。
在人員分離方面,李紅兵介紹,今后在職的領導干部在這些局屬社會組織中的兼職,將有進一步的管理辦法。
據了解,所謂公務員兼職,即在機關工作的同時兼任社會組織職務。公務員退出社會組織,與其在公務員系統的職務級別沒有關系。目前,北京仍有不少社會組織由黨政干部兼任職務,如會長、秘書長等,無疑使得社會組織具有一定的傾向性。
市民政局社團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具體來說,關于公務員兼職問題采取的是“增量嚴控、存量漸減”的原則,現有社會組織存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兼職的,采取社會組織自律方式,原則上在下屆換屆選舉中,兼職人員不得當選,實現逐步退出,確因工作需要兼職的嚴格按有關規定和程序報批。
據介紹,市民政局已于2011年開始實行上述規定,近兩年來已有800多名公務員從社會組織中退出。
除現職公務員將不再在社會組織兼職外,70歲以上的離退休政府人員也將不再任職。政社分開后,各社會組織空余職位將向社會招募,協會秘書長和專職人員全部實行社會聘任制,從而實現社會組織去行政化、去壟斷化和隊伍年輕化。
市婚姻協會是本次改革的6家社會組織之一,目前會長為市民政局副局長謝延智,市民政局婚姻管理處處長吳蓓兼任副會長一職。一位協會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協會正在梳理章程并進行規范,接下來,公務員將不再兼任管理層的部分職位。初步梳理后,協會有望對秘書長等職位進行社會招聘。
在李紅兵看來,改革將使得這些局屬社會組織的內部管理更加規范,發揮的作用也將更加充分,“一旦這些項目落實到位,它們的工作將非常飽滿,而且為老百姓帶來的效應、其民間化的程度也將更高,工作隊伍也將進一步年輕化”。
(本報記者王勇根據公開報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