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馮永鋒
公益不能止于眾籌。這兩年眾籌開始火起來,眾籌網、路人甲、新浪微公益、騰訊公益、優酷公益、微信紅包、支付寶紅包等,足足地給了草根公益人士籌資的無限想象。
乍一看,“眾籌”似乎考驗的是“人脈資源”。但以我的經驗,互聯網眾籌資,挑戰的恰恰不是熟人,而是“陌生人”;互聯網籌資,真正誘人的不是傳播的便利,而是項目本身的說服力。因為,如果一個人想做的事沒有說服力,他的人脈再廣,得到的支持率也將極低。出于同情和出于憐憫的支持,終將是少數;出于敬佩出于協作出于無私的援助,才是真正的“捐款人”。
線上的眾籌容易讓人沉湎于簡單的刷屏。而中國民間公益界一直沒有打開的門是線下的宣講,無論是進學校進機關,還是進企業進社區進黨校,無論是熟人路徑的內部講壇還是面對陌生人的街頭開講,都鮮有人去開拓和嘗試。想象一下那些偉大的推銷員們,想象一下那些偉大的革命鼓動者們,想象一下那些傳銷迷戀者們,想象一下那些遠赴他鄉的傳教士們,我們民間公益的宣講,尤其是帶著目的的“籌資型宣講”,實在太少了。
雖然互聯網給眾籌帶來了無限的便利,但也可能讓民間公益界更加逃避,好像有了互聯網,一切都可以在線解決。其實,如果你是一家警醒的公益組織,這時候更應當做的,是線下的籌資宣講。
民間基金會應學會填補空白。互聯網給基金會尤其是民間基金會帶來了眾多的挑戰,但民間基金會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做得更好,如何主動出擊、如何填補空白,就有好多說道可言了。現在做得比較多的是兩種:一是一些優秀的非公募基金會注重支持機構運營和人力成本;二是一些公募基金會愿意支持“精彩的人做精彩的事”,因此,開放其公募牌照,充分與互聯網平臺協作,讓無論是草根個人還是草根組織,都可在第一時間發起眾籌。
但顯然還可以做得更多,因為,中國公益處處是空白點。過去,服務型基金會的極致,是尋找到社會上已經顯現的公益苗子,對其進行貼身型、追逐型的資助。顯然,這已經做得夠好的了。但這樣滿足的,仍舊只是極少部分公益人的需求,而不是公益的真正需求。
中國的任何地方都需要有公益組織,這不是行業發展的追求,而是公益本身的需求。就拿我相對熟悉的民間環保公益領域來說,發展至今,全國仍舊有至少一半的省份沒有真正的環保組織,至少有90%以上的地級市沒有真正的環保組織,至少99%以上的縣級市沒有真正的環保組織。但中國所有的地方,環境卻是在走向崩潰中的。
如果在這時候,真正有追求的基金會,與真正有追求的草根公益組織聯合,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展開“公益空白點填補戰”,也許有可能更大規模地帶動民間公益業的大發展。
資金和方法是為公益眾籌資源的保障。如果我們把目標都回歸到公益需求本身,我們現在有可能在各地快速復制公益組織嗎?如果我們真的要像投資或者孵化那樣,在帶動就業的同時,催生當地公益組織的堅實發展,那么,就需要有基金會來出資金,公益組織來出工作方法或者工作模塊,當地來出人力。如果能夠長期投入、精心維護上三年五年,那么,這個地方的公益組織一定會得到穩固的生長。
錢當然不是直接就給的,至少要有共同創造才能獲得真正的收益。獲取資金的過程,一定是能力同步生長的過程,一定是既做了常規的工作,又適度做些不常規的工作的過程。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地方適合以什么樣的方法起步,都需要本地化的實踐和探索。因此,無論外部的方法給養得多么豐盛,都要給當地留足探索和發揮的空間。
相對穩定和可靠的資金,相對成熟、豐富的方法,才能給公益入行者帶來了相對穩定的“無風險感”和事業投身感。這樣,社會上的不少人,才有可能愿意將其納為自己的職業規劃。
只有這樣,對于基金會來說,多少錢都可能是不夠了的,整個團隊可能就此更加地被激發;只有這樣,對已經入行頗久的草根組織來說,多少方法也是不夠的,需要繼續和新的伙伴持續地探索;只有這樣,對各地的公益空白點來說,由于有了資金、技術、方法、管理、文化、品牌、理念等的強勢介入,眾籌當地更多的資源,則是有了極大的可能;只有這樣,對于中國的公益界來說,才真的可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獲得迅猛的發展。
“自然大學”發起人 馮永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