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心怡
12月15日,“與地球相處,我們有更好的辦法”鳳凰網攜手贏創工業集團環保白皮書發布會在北京繁星戲劇村成功舉辦。
本次發布會主要由“白皮書調查結果分享”和“環境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沙龍" 兩個環節組成。鳳凰國際智庫研究部主任李江作為智庫專家分享了環保白皮書的主要調查結果。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中國交通項目主任劉岱宗,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系統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苗韌,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國際智庫第三世界網絡咨詢研究員文佳筠,贏創工業集團大中華區政府及公共事務副總裁脫建梁受邀參與沙龍討論,分別從交通、能源、氣候和企業等角度為生態環保建言獻策。
在白皮書發布環節,李江以“科技引領環保”為主題,從“食品安全” 、“人居環境” 、“資源利用”和“交通出行”四個方面展示了環保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具體影響,并指出用科技助力環境可持續發展才是未來環保的必然趨勢。
《與地球相處,我們有更好的辦法》環保白皮書是鳳凰網和贏創工業集團在2016年9月基于201447份問卷反饋撰寫而成的研究報告,旨在更清楚地了解民眾對環境問題的看法,為平衡經濟發展與環保之間的關系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
據環保白皮書調研結果顯示,中國當下正面臨著較為嚴峻的環境形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雖取得了卓越的經濟成就,卻付出了高昂的環境代價,如空氣污染問題、水污染問題、土壤污染問題等正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值得慶幸的是,調研結果顯示,已有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生態環保可持續觀念開始逐漸滲透到人們的觀念中。更多企業也敏銳地捕捉到這一信號,開始加大對環境友好型、綠色低碳型產品的研究投入。環保白皮書預測,在未來,科學技術層面的突破將成為打開環保大門的“金鑰匙”。科技創新將會向我們證明,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非對立矛盾,“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終可兼得。
在“環境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討論環節,劉岱宗分析了交通在環保大趨勢下的新型發展態勢,國家必須從供給側調整出行結構,優化交通道路,鼓勵民眾從汽車出行向公交和自行車出行轉變。
針對日益嚴重的碳排放問題,苗韌指出中國現在是汽車大國,民眾綠色出行意識有待提高,碳排放交易機制還有待完善。中國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應樹立為環境買單的意識。面對方興未艾的環保事業,他呼吁民眾要“用正面和自信的態度來認識中國的綠色發展。”
在科技引領綠色環保和生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文佳筠把中國能源問題與歐美國家進行對比后說:“我們不應盲目抱怨能源單價高,從長遠來看這樣反而會促使節能產業的發展,從而在總量上減少能源支出。”
脫建梁從企業的角度出發,認為化工企業更應主動承擔環保責任,減少污染不能采用企業搬家的方式,生態環保的可持續發展對企業的長期生存有重要作用。他進一步強調提升化工企業創新能力才是發展中長期環保必然的方向。
本次發布會,鳳凰國際智庫攜手贏創工業集團共同探討科技環保的發展趨勢,為尋求人類與地球相處更好的方法集思廣益。贏創工業集團作為一家來自德國的特種化工企業,專注營養健康、資源效率、功能材料等全球發展大趨勢,重視可持續發展和企業責任,希望用科技創新推進環保轉型,為環保白皮書的落地注入了前沿的科技力量和新鮮的時代內容。除專業人士外,現場40余家媒體、環保機構和高校學生也積極參與到發布會中來,體現出社會各界對科技環保的熱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