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每個個體,包括企業在內,都是自愛的,他們似乎都要尋找一種組織形式,能兼具公益和私益,這就是現在非常熱門的社會企業。同樣,公益金融、影響力投資、公益創投等概念也是如此。大家發現什么問題?即便這些載體同時具備公益和商業的兩種因子,我們只會把屬于公益的認定為公益,不會把整個模式都認為是公益。
還有一些儒學學者說,公益其實是為了成仁,即讓你成為正人君子。這種說法還不夠,當今社會必須借助另外一個概念來描述公益,那就是共同體。當我們陷入困境的時候,我們有勇氣去呼救,是因為我們認為大家身處在一個價值共同體之中,這個共同體可大可小,小到一個家庭、到一個社區,大到整個人類,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的話,共同體給人的是認可與歸宿,所以當我們做公益的時候,實際上在尋找對共同體的認同。
企業為什么做公益?
我們常常質疑,企業做公益是不是違背了企業本質。盡管《公司法》第五條把企業責任納入到法律規范里面,但其實并沒有規范意義,企業并不會因為違反這一條而受到懲罰。更有甚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有違企業本質,而且企業責任內涵和權利對象還十分模糊。古典經濟學家更徹底,他們只承認一種社會責任,即企業利用其資源并且從事生產利潤的活動,在沒有虛偽和欺詐的情況下,從事公開、自由的競爭。
但如今企業做公益已遠遠超出這些最低標準,更不僅僅是為了美譽度和知名度。如今,企業更愿把自己看成是一個理智的“人”,承擔作為公民的責任,希望跟社區融為一體。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的話,企業的擬人化越來越深。
很長時間以來,我都向慈善組織講述公益和商業的關系,今天我要向企業講述公益和商業的關系。為什么?因為當我們討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時候,我覺得有幾個考量點一定要提醒,尤其在當下。
第一,企業社會責任是分層級的,包括法律、經濟、慈善等層面。公益慈善能提升企業的美譽度,但如果企業低層的責任都未能盡到,比如對自己產品和服務都不負責,那么這種美譽度對企業來說就是無樹之果。
第二,企業社會責任不可避免地要跟企業整個發展戰略相吻合,企業必須懂得公益領域的原理和倫理。為什么這么講?因為我們發現,企業有的時候出于善心找合作伙伴去做公益項目,但如果企業對合作伙伴沒有做盡職調查,如果對倫理項目把握不準確,可能效果會相反,這方面我們有很多反面案例。
可以的話,企業的社會責任部可單獨成立一個與企業并行的部門,可以是一個獨立基金會,也可以是慈善信托,也可以是企業一個部門。但只要這個部門和企業有藕斷絲連的聯系的話,企業在做公益的時候就會被質疑動機是否單純。然而,商業與公益并非水火不容,因為商業懂得公益,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據現場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