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當前,社會工作政府購買項目可以做,社會籌款或捐贈項目可以做,如果沒有政府購買和社會捐贈,社會又有需求的項目,社會工作做還是不做,怎么做?”
5月3日,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院長劉京,北京市社會工作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沈小平,天津市社會工作協會會長楊麗榮,天津市社會工作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孟廣偉齊聚天津,在河北雄安新區建立的大背景下,共商京、津、冀社會工作協同發展大計。
劉京的發問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他指出,社會工作需要自我造血,用商業眼光助力社會工作發展,這得到與會者的共鳴。
有序推進的京津社會工作
2013年9月27日,天津市社會工作協會成立。
楊麗榮任會長、孟廣偉任副會長兼秘書長,由于兩人之前均在當地民政系統工作多年,有著過硬的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很快將天津社協的工作開展起來。
據楊麗榮介紹,天津8.12事故發生后,天津社協開展了“重建家園、重塑心靈”心理撫慰項目,現已結項。2017年再次申請到兩個項目。
目前,天津各區民政局委托社工相關培訓,開發社會工作繼續教育線上系統成為天津社協的主要工作,同時還承接本市美麗社區推動、巡查、評估等工作。
楊麗榮說,天津社協的品牌正在逐漸建立起來,有時甚至有公眾不去民政局辦理相關業務,就直接找到了協會。
北京市社會工作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沈小平表示,2016年,北京社協在黨建、宣傳、區域拓展、行業合作、打造品牌等方面展示了形象與力量。2017年,北京社協將推廣普及專業社工知識、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三社聯動”項目管理、督導、評估,繼續教育模式創新等方面繼續全力拓展,將與京津冀、北上廣社工行業攜手合作。
欲建雄安新區社工組織
據《公益時報》記者了解,早在2016年4月13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社會工作行業協會(促進會)就在北京共同簽訂《京津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協同發展框架協議》。
協議提出,積極協調當地社團管理部門給予政策許可,鼓勵三地已有的品牌社工機構到第三方城市實現加盟式連鎖,鼓勵社工機構以項目團隊形式先行服務,時機成熟時以直營機構的形式再注冊連鎖,扎根發展。
2016年11月6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門還共同簽署了《京津冀民政事業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提出要形成三地規則對接、政策互惠、資質互認、資源互助的融合發展局面。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此設立國家級新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黨中央、國務院通知要求,要用最先進的理念和國際一流的水準進行城市設計,建設標桿工程,打造城市建設的典范。
雄安新區的設立給劉京帶來思考。一個國家級新區的建立必定會引來各種行業涉足,社工行業應該如何做?
他倡議京、津、冀三地社會工作協會將觸角延伸至雄安新區,在新區建立社區工作服務站,讓中國社工力量在新區生長。
社會工作需要自我造血
社工行業組織推動社會工作發展的重中之重是推動社會工作自我造血,究竟該如何實現呢?在這次京、津、冀三邊共商、共享的會議上,劉京向三地社工行業組織推薦了“社區營造”的模式。
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漸地,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聯系,這一過程稱為社區營造。
云南某市郊外一家住有土著居民的農村院落被社區營造概念改造后煥發出勃勃生機,從衣、食、住、行等方面融入社區營造的理念。原先的村容村貌得以保留,身著農家的衣飾、使用農家的器皿蒸煮、見證村容村貌的文化物品、來客自我勞動自給自足的生活體驗、親子游園的互動教育,在這里可以擺脫城市喧囂品味農村生活,見證一段歷史,適當收費的旅游體驗方式又保證了社區的可持續運營。
向榮是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工作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所長、副教授,也是這個社區營造的創造者。在她看來,運用社區營造理念,通過專業社工將原先一個名不經傳的遠郊村落,被賦予一定理念后就能換來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雙贏。
如今,這個被社區營造概念融入后的遠郊村落,吸引著全國四面八方來客,賓客們在這里體驗原汁原味的農家味道,與當地人共處學習風土人情,農家小院成了孩子們最受歡迎的地方。同時,國內部分高校也將社會工作專業的實習基地設在此地,用于社工參與社會實踐。
劉京舉出的這個例子得到在場人士的認可。
楊麗榮、孟廣偉紛紛表示希望有機會到云南當地探訪社區營造,將好的理念帶回天津實踐。沈小平也表示,北京已經有地方正在推廣此模式,希望能夠與其他地方共享。
劉京指出,融入社區營造概念的農家院落與普通商業院落的農家樂不同,前者是把社會工作理念提升成社會工作理論,告訴公眾為什么這么做,讓其知道意義,并非逐利。所以,必須要有社工參與社區營造的概念。
響應“精準扶貧”國家號召
社會工作的發展不僅要自我造血,還要適應國家形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脫貧攻堅作出新的部署,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其中,精準扶貧使得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
精準扶貧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作為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院長,對于精準扶貧,劉京看準了其中的“機會”,發起了“長征帶教育精準扶貧工程播種計劃”,針對長征沿線貧困地區高中畢業生精準扶貧,通過選聘1000名導師為其對接實習就業機會,同時幫助他們接受社區服務專業駕馭,實現入學即就業。
為此,劉京正在動員1000個企業家成為這個公益項目的就業導師。
劉京表示,紅軍長征貧困地區的高中畢業生在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就讀兩年半后,除了拿到技能證書外,還能拿到助理社會工作師證書。
“社會工作即為整合資源。企業家參與這一公益計劃,在做精準扶貧的公益事件同時也是在幫自己招募到好的人才,這是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兼顧的多贏局面。”劉京說。
■ 本報記者 張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