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2017年9月30日,四川省成都市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全面建設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戰略部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作為一個國家中心城市,成都市從2003年開展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時就開始著手推進基層治理機制改革,十多年間,全市在城鄉社區民主協商、公共財政制度、院落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實質性成效,城鄉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得到明顯增強,社區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強大活力。
“還權、賦能”的社區治理改革
“樓道燈壞了一直沒人修,好惱火!”“下水道又堵了,污水四溢,簡直臭死人!”“沒有攝像頭,電瓶車老是被人偷!”……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城鄉接合部的晉陽社區是全市最早的商品房小區之一,因為房子大都建于20世紀90年代初,年久失修、設施老舊,居民們意見很大。
晉陽社區的“痛點”在成都市設立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專項資金以后,得到了解決。面對老舊院落改造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晉陽社區發揚民主,通過院落壩壩會的形式積極征求、收集居民的需求及問題,對提交的項目社區與居民通過共同協商、議事會評審,在第一時間進行落實并公示;在公共服務資金的使用過程中,社區引導居民全程參與項目實施,公開透明地接受居民的監督,這種做法獲得了廣大居民的一致認同和贊譽。
近年來,成都市堅持還權于民、賦能基層,在黨建引領下,不斷增強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大力推進以居民為主體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形成了“一核多元、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機制。
“還權”,就是以還居民決策權作為突破口,在城鄉社區搭建議事平臺。成都市堅持“眾事共議共決”的社區協商原則,創設了黨組織領導下的村(居)民議事協商制度,民主選舉產生村(居)民議事會,出臺了城鄉社區居民議事會組織規則、議事導則等4項制度。同時,推動建立居民公約、院落公約等社區規范,形成在黨組織領導下、多方參與協商議事的平臺。推動社區利益相關方通過協商達成共識,并且定期修訂居民公約和院落公約,促進居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賦能”,就是在村和社區層面建立參與式預算社區基金。2009年以來,成都市建立了覆蓋城鄉社區的公共財政制度,創設了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專項資金,并將其納入市、縣兩級財政預算。作為居民參與式預算的社區基金,除了政府公共領域事項和居民私人領域事項以外,資金的使用和評價權按照“民事民議、民事民定”原則全部歸于居民,通過居民自治的方式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確保公共財政資金的投向與社區居民實際需求有效對接。截至目前,市、縣兩級財政共投入社區基金110億元,農村社區群眾最急需的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城市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志愿服務、環境治理、社區教育等需求得到自主解決。
“還權、賦能”的基層治理民主實踐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原來“等靠要”的思想徹底得到了改變。目前,成都市幾乎每一個院落都建有一個院落自治組織,只要居住在院落,包括外來的農民工和其他外來人口,都享有居民自治的權利。類似院落公共空間營造這樣的各種院落微治理項目正在全市逐步推開。
社區營造讓成都社區逐漸“變暖”
在城鎮化過程中,四川省崇州市榿泉鎮群安村荷風水村農民集中安置區成為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打造成了一個風景秀麗的生態旅游村。
集中居住后,荷風水村社區的居民失去了土地,離開了熟悉的居住環境。“小半徑”的熟人社會轉變為互動較少的樓棟居住,大家感覺周圍的一切變得陌生,小區不像老村莊那樣富含文化底蘊和歷史,鄉土人情也在逐漸丟失。入住新村3年多,很多居民仍然沒有建立起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
2014年4月,崇州市民政局引入四川光華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會工作服務,開展“新荷人家”農村家庭發展項目(以下簡稱“項目”)。項目依托荷風水村現代生態旅游觀光村的優勢,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從創新農村社區治理出發,通過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引導居民參與,破解農村社區治理難題。
項目通過為小家庭增能、促進鄰里互動、培育社區自治組織三個層面的公共服務,喚醒社區居民的公共參與意識。隨著社區公共意識的形成,居民開始思考自我與社區的共同發展。在社區工作者的支持和引導下,居民提出了制定社區公約和社區十年發展規劃的想法。3年來,社區居民一起暢想社區未來的發展藍圖,形成荷風水村大家庭公約,居民關注的焦點逐漸從自我轉變為自我與社區的互動,社區凝聚力得到提升,公共意識進一步內化。
荷風水村從村落發展到社區的重構過程,是成都市開展城鄉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項目的一個典型實例。近年來,成都市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多元參與”的原則,強化以政府購買服務為牽引、居民需求為導向,完善“三社聯動”機制,開展城鄉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行動,激發社會參與活力。
成都市出臺了《政府購買服務暫行辦法》,制定了購買服務基本目錄,編印了具備承接政府購買服務資質的社會組織名錄,搭建起社會服務供需對接平臺。設立“三社聯動”專項資金,以公益創投活動、社會組織扶持、社工項目資助等形式,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市級財政4年共投入資金1.4億元,資助項目1297個。
從2017年起,成都市級財政每年預算一筆專項資金用于培育發展社區基金會。同時,研究出臺鼓勵社會資金和社會力量參與發展社區基金會的措施。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登記社會組織10251個,增幅連續兩年超過10%。全市社工人才總數達10191人,較上年增長10%。
成都市還鼓勵社區與社會組織合作,由社工對居民骨干和社區社會組織進行能力建設,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推動形成以居民為主體的集體行動,解決社區公共議題,增進社區公共福利,提升社區公共精神,初步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據《鄉鎮論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