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論壇在京舉行
2018-06-2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皮磊
6月26日,第三屆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論壇暨文物保護與利用社會組織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論壇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組織、機構和團隊,從事文物保護利用相關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文物保護利用相關行業代表近200人參加了論壇。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活化利用,創新驅動”,旨在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觀點、新路徑,推進文物合理利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做了題為《文物保護利用:怎么看?怎么辦?》的主旨演講。他首先分享了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文物保護利用”的認識體會:讓文物活起來,是對文物工作的總要求;統籌文物的保護利用,是文物事業的大戰略;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對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新標準。
勵小捷闡述了保護與利用的辨證關系,梳理了文物利用的內涵和邊界,提出了文物利用的“四梁八柱”——“四梁”是文物合理利用的基本任務;“八柱”是保證文物合理利用的底線和措施。四項基本任務是:進一步擴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開放度、促進館藏文物的利用、充分利用互聯網促進文物價值的傳播、部分不可移動文物可以通過經營性利用實現升值。
他表示,四項任務是文物合理利用最具基礎性、必要性、可操作性的,而且是可衡量、可檢驗的。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以開放率、藏品利用率、價值傳播率、資產增值率為主要內容的文物利用的指標體系,使文物利用工作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以《誰為古今殊》為題,分享了文化遺產資源與當代設計相融合,推動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有益嘗試。他指出,遺產保護不能僅僅理解為對存留至今的古物進行被動地保護,它還是一種將物、場所與實踐主動聚集起來的利用過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蘇楊認為,文物合理適度的利用要點是統籌保護利用關系、保護成果惠及人民、文物部門守土盡責、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難點是權衡保護利用的關系,在保護的基礎上談利用。在新型城鎮化中如何做好活化利用,他給出的建議是“先知禁區,再造新區”。
國家文物局政策研究處處長彭躍輝談到,當前文物工作地位顯著提升,體現了三個“前所未有”:黨和國家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國事活動站臺頻率前所未有,國際舞臺出彩時刻前所未有。他舉例闡述了社會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價值彰顯和路徑是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
當天,文物保護與利用社會組織聯盟正式成立。文物保護與利用社會組織聯盟是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等9家文保組織發起、國內各地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組織、機構和團隊自愿加入的公益性的非法人機構。
勵小捷指出,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文物保護利用不只是相關部門的職責,而是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有了聯盟的平臺,成員將以各自擅長的方式去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更好的發揮作用。聯盟將廣泛聯絡社會力量,實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傳播文物保護知識,培訓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才,開展民間文物保護組織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文物保護利用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為走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做出積極貢獻。
重慶市南岸區巴渝公益發展中心(重慶市文物保護志愿者服務隊)主任吳元兵代表聯盟成員發言。他談到,文物保護與利用社會組織聯盟的成立代表了全國近10萬文物保護志愿者的心聲,標志著文保組織和志愿者團隊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眾人拾柴火焰高,今后大家在一起相互學習互相交流,從組織機構建設、溝通方式、有效的文物保護、宣傳模式、傳播方法等,達到更多參與、更多保護的目的。”
當天下午,中國古籍保護協會會長劉惠平、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晶分別就社會力量助力古籍保護和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做了精彩演講。鼓浪嶼管委會副主任王唯山、上海文物局文物保護管理處舒晟嵐、香港信和置業有限公司中國業務總經理黃若紅、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城鄉統籌委員會副會長孫君、武漢共享遺產研究會秘書長丁援、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楊秀清、山西文博志愿者之家創辦人李強分別結合本單位文物活化利用實踐做了案例分享。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董琦表示,作為主辦方,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將會更加重視論壇,積極謀劃,提升質量,把論壇辦成我國文保社會組織的品牌活動。據他介紹,從下一屆起,論壇將由文物保護社會組織聯盟承辦,這樣更有利于調動各地文保組織積極性,發揮社會力量參與優勢把全民參與文物保護利用引向深入。
以下為部分專家發言摘錄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
文保社會組織既是文物合理利用的受益者,也是文物合理利用的參與者。在當前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方面高度重視搞好文物合理利用的形勢下,文保社會組織能夠做的很多,發揮作用的空間很大。
第1,調查整理與研究。這是文保社會組織的強項,不論是當地文物資源的調查,還是有關研究文章的撰寫,我們都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且可以為專業機構和主管部門拾遺補缺。
第2,宣傳普及推廣。文保社會組織可以通過組織論壇、講座、沙龍等,普及文物保護知識,傳播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聯絡和發展更多的文保志愿者,為文物保護和利用奠定雄厚的群眾基礎。
第3,參與公益性或經營性的活化利用。有一定實力的文保社會組織應當積極的參與當地的文物活化利用的項目,可以通過認領認養的方式參與公益性文保單位的活化利用,也可以通過租用等方式參與文物保護單位經營性的活化利用,這比較以往的傳統方式是一個新的領域,但我希望大家勇于探索。
第四,參與制度設計。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的制度性安排,當前還有許多缺口。在有關地方制定這方面規范性文件的過程中,文保組織應該主動反映群眾意見,提出建議,同時,做好社區群眾的宣傳解釋工作,這是社會組織的獨特作用。
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楊秀清:
我們此前聯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敦煌數字保護協會以及騰訊公益發起了一個“數字供養人”項目。項目最初通過微信朋友圈廣告推廣。我們希望利用目前年輕人比較喜歡的方式發起募捐,讓每個人通過公益捐贈都能有一種獲得感,這是我們初衷,也能吸引更多人了解敦煌藝術優秀文化,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活動中來。通過“互聯網+”來保護文化遺產,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的突破。我們希望“互聯網+”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重慶市南岸區巴渝公益發展中心主任吳元兵:
文物保護與利用社會組織聯盟的成立代表了全國近10萬文物保護志愿者的心聲,標志著文保組織和志愿者團隊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眾人拾柴火焰高,今后大家在一起相互學習互相交流,從組織機構建設、溝通方式、有效的文物保護、宣傳模式、傳播方法等,達到更多參與、更多保護的目的。
山西文博志愿者之家創辦人李強:
文物保護社會組織是對文物保護以及活化利用的有益補充。核心的一點是,專業人干專業的事。專家組作為志愿者專家庫,開展專業講座;志愿者開展主題宣傳活動;書畫組作為文化傳播的助手,重點傳播國學和傳統文化;科技組是志愿者起飛的翅膀,運用科技手段開展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戶外組作為組織戶外活動助手,開展各類戶外活動;高校組是高校志愿者人才蓄水池,依托人力資源開展當代大學生文博志愿者活動。
社會組織應該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重點做好與文物保護部門的溝通工作,相互尊重,相互聽懂對方的語言體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這是文保社會組織能夠做大做強做實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