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路風吟
■ 路風吟
2017年,在《慈善法》頒布一周年之際,廣州全面啟動創建“全國慈善之城”的計劃,并將此寫入市委、市政府工作報告,納入城市整體發展戰略,掀開了羊城公益慈善的新一頁。
2016年醞釀謀劃、2017年全面啟動、2018年深化推進、2019年鞏固提升、2020年取得明顯成效……近年來,廣州圍繞“人人慈善為人人”的理念,以深化“羊城慈善為民”行動,創建“慈善城市”為主抓手,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組織運作、社會參與、人人共享”的運作機制,打造具有引領性的城市慈善發展樣本。
歷經三年建設,廣州通過打造“羊城慈善為民”行動系列,搭建慈善活動平臺,創新“慈善+”模式,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組織體系多方共建,慈善主體持續壯大,慈善平臺日臻豐富,慈善品牌文化優勢凸顯。
數據顯示,三年來,廣州在“廣東扶貧濟困日”共籌集款物16.61億元,慈善捐贈年增長率超過10%,慈善信息公開達標率100%,廣州城市愛心GDP指數持續上揚,走在全國前列。
制度體系日趨完善
形成慈善共建新格局
無規矩不成方圓,綱舉則目張。創建“慈善之城”,廣州將制度的建設放在首位。而這三年來,慈善制度體系的日趨完善也為“慈善之城”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廣州對慈善制度體系的構建由來已久。廣州早在2012年就出臺了《廣州市募捐條例》,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開放公募權。2016年《慈善法》頒布實施以來,廣州又先后出臺《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廣州市創建慈善之城的意見》等18份政策文件。
2017年初,《慈善法》公布一周年之日,廣州正式啟動創建“慈善之城”,并在啟動儀式上出臺《深化“羊城慈善為民”行動創建全國“慈善之城”2017—2020年行動方案》,提出了七大行動、十大指標,并明確將政府、慈善組織、專家學者、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等力量聯合起來,通過組織各個領域的專業力量打造政社合作、社會廣泛參與的創建聯盟,為建設“慈善之城”指明目標和路徑。
僅半年后,廣州市民政局又印發了《關于深化“羊城慈善為民”行動創建全國“慈善之城”之“盡善凈行”工作方案》,再次引起全國關注。作為建設全國“慈善之城”首個具體落地的行動方案,該工作方案首要回應的就是社會關切的慈善公開透明的問題,以“廉潔慈善”“陽光慈善”為目標,廣州重點從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行業自律、內部治理四方面,打造慈善事業綜合監管體系。
在慈善事業綜合監管體系框架下,廣州從政府層面,印發全國首個慈善組織審計工作指引,累計審計資金14億多元。而從社會監督層面,廣州充分發揮第三方慈善組織社會專業監督機構—廣州市慈善組織社會監督委員會的力量,公布25份慈善監督報告,發布全國首個地方性慈善組織透明度評價報告,成為引導慈善組織提升內部治理水平和專業能力的重要工具。
在不斷完善監督體系的同時,廣州還推進組織體系多方共建:一方面,圍繞創建“慈善之城”積極聯動政府各部門,保障各項創建措施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引導廣州市公益慈善聯合會、市慈善會等行業樞紐型慈善組織發揮支持作用和平臺功能。同時,廣州還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人人慈善的協同聯動機制初步形成。
體制機制的完善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廣州市民政局局長、黨組書記,市慈善會會長何鏡清表示,今年將抓緊推進《廣州市慈善條例》立法工作,為慈善之城創建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在管理體制機制上,堅持“政府+行業+專業第三方”多元管理的原則,重點提高慈善透明度,加強內部挖潛和“引智引技”力度,打造一支政治合格、專業優良的高素質慈善從業人才隊伍。
慈善主體持續壯大
集善之力更彰顯
三年來,通過“慈善之城”建設,廣州的慈善主體隊伍持續壯大,人人慈善的支撐基石得到不斷夯實。
社會組織是整合慈善資源、遞送慈善服務、傳播慈善文化的核心力量。廣州通過降低社會組織登記門檻、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器、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公益創投等方式支持慈善組織發展。
去年8月,廣州出臺《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提供扶貧、濟困、扶老、救孤等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制度,并給予開辦資金資助,共建立了45個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基地,入駐1336家社會組織。
在扶持力度方面,廣州財政資金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金額逐年增加,已達7.69億元;連續5年舉辦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投入資金1億多元作為種子基金,資助項目696個,撬動社會配套資金6498萬元;在全國率先出臺《廣州市社會工作服務條例》,全市188個社工站年服務群眾超300萬人次,全市注冊義工(志愿者)人數超過221萬。
在一系列的扶持與培育下,截至2018年12月底,廣州全市登記社會組織7901個,其中登記認定的慈善組織105個;注冊義工超過221萬,占常住人口的15%;服務時數超過1300萬小時。
背靠龐大的社會組織,如何借力推動“慈善之城”的建設?廣州通過搭平臺促抱團,進一步放大慈善組織的公益力量,建設成為慈善資源流通對接共享的“集善地”。
通過成立廣州慈善信息發布平臺,廣州匯集并展示了全市慈善組織和慈善項目信息。該平臺立足建設成為本地慈善信息的收集、統計、分析和發布的權威平臺,可為各級政府、慈善組織和企業提供信息共享工具,為慈善公益性組織提供合作交流渠道,目前合計共發布1700多條信息。
為了服務慈善組織開展募捐,廣州深入實施“慈善+互聯網”戰略,搭建了“廣益聯募”全國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為社會組織提供平臺入駐、聯合募捐、技術支持、傳播推廣的一條龍服務;截至2018年12月31日已有256家公益慈善組織入駐、512個公益項目上線,累計募集善款3.57億元;捐款人數近22萬人次,打造了慈善資源流通對接共享的“集善地”和公眾觸手可及的慈善便易平臺。
此外,廣州積極舉辦6·30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2016年以來全市各界捐贈款物達16.61億元,2018年再創新高,認捐款物6.31億元。
慈善指數升至全國第二
公益慈善成生活方式
三年來,隨著“慈善之城”創建的不斷深入,廣州打造“羊城慈善為民”系列活動,人人慈善的氛圍日益濃厚,讓廣州的善城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2017年以來,廣州將慈善與民俗、體育、消費、實體等深入相融合,創新“慈善+運動”“慈善+藝術”“慈善+互聯網”等模式,舉辦慈善花市、慈善廟會,數百萬市民邊逛花市、看廟會,邊參與慈善,讓公益慈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千年古道、繁華賽古汴梁的北京路步行街,如今喜歡逛街“買買買”的廣州市民又多了個自覺不自覺的選擇—“捐捐捐”。廣州連續三年開展北京路公益慈善嘉年華活動,近300萬人次通過現場和互聯網方式參與其中,而北京路步行街也從商業一條街蛻變成為“慈善一條街”。
這幾年的“中華慈善日”,廣州都會舉辦慈善公眾開放日活動,鼓勵慈善組織向公眾開放,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公眾參觀慈善組織,開展慈善組織“曬賬單”活動,讓公眾走近慈善、參與慈善,提高慈善組織公信力,打造公開透明、廉潔高效的慈善環境。
在打造一系列品牌活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的同時,廣州又將慈善文化植入城市發展的血脈。
一是將慈善文化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將每年6月定為“慈善為民月”,吸引1000多萬人次參與各類慈善活動;廣州慈善捐贈榜共上榜999家單位、677名達人。二是將慈善納入城市形象宣傳的重要內容,設計“善城廣州”標識、吉祥物,譜寫“廣州慈善之歌”,推出慈善刊物《善城》。三是將慈善文化納入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編印慈善讀本,開展“讀一本慈善讀本、上一堂慈善文化課、做一件慈善事”活動。
以深化“羊城慈善為民”行動、創建“慈善城市”為主抓手,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組織運作、社會參與、人人共享”的運作機制,通過三年的努力,廣州打造出引領性的城市慈善發展樣本,引起全國矚目。
去年底,中國善城大會暨第五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發布會在廣州召開,廣州城市公益慈善指數升至全國第二,繼續保持全省第一。“羊城慈善為民行動”項目和星河灣集團榮獲2018年第十屆“中華慈善獎”;全市77個單位、個人獲得2017年度“廣東扶貧濟困紅棉杯”,占全省獲獎總數的三分之一。
“廣州在慈善指數的排名非常靠前,走在全國前列。”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福清認為,廣州取得這樣的成績,很不容易。尤其在“政府支持”指數中,廣州排第一位,更是體現出黨委政府對慈善的重視程度。“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劉福清說。(據《善城》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