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王會賢
■ 張明敏 王會賢
康存鎖今年41歲,今年是他和妻子來到杭州打工的第11年。
從老家甘肅省平涼市大寨鄉大寨村到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不只隔著1600多公里的距離,還有貧困區和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的巨大落差,更有對千里之外常年分離的一雙兒女、年邁雙親的想念。
十余年間,在老家的兩個孩子分別步入初中和小學,老家的房子翻蓋一新,欠下的債也還清了。只是進入青春期開始叛逆的女兒讓人頭疼,兒子也調皮得很,年逾古稀的爺爺奶奶實在難以管束,以致于老師千里之外“叫家長”。
在杭州,他和妻子還住在有著數千人口的城中村,月租僅需500元。十余年的奮斗,讓40歲的他臉上已經生出不少皺紋,手上、腿上在工作中留下了多處燙傷。
這是很多進城務工者的共同處境,掙錢養家和陪伴孩子不能兩全。因為孩子,他們成為了父母,卻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而不得不離開他們。
2019年初,康存鎖和妻子接到女兒佳佳所在初中老師打來的電話,老師說孩子時常曠課,詢問家中是否有什么事情。
不只是學校老師的反映,爺爺奶奶也講了一些情況。“爺爺奶奶文化程度有限,很多東西不懂,只知道拿錢給到孫女兒,認為這就是對她好,實則縱容。”康存鎖說,“女兒拿到錢后,就去買些吃、穿用品,對學習沒有多大幫助。”爸爸媽媽雖然常跟孩子視頻溝通,但畢竟鞭長莫及。
隨后,康存鎖向單位請了半個月假回到平涼老家,跟女兒長談。
“女兒叛逆期,我們家長不在身邊,只會讓她這種行為逐步放大。女兒現在不愿意去學校、厭學,我們疏于管教也有責任。”康存鎖自責道。
工廠的規章制度很嚴格,請半月長假扣的工資加上往返老家的車費,一個月的工資就沒有了。但是這跟女兒的未來相比,都不算什么。這次長談后,佳佳的想法有了些轉變,至少能堅持到校上課,成績有所提高。
2019年6月8日,在杭州的父親接受了記者采訪。在平涼,壹基金壹樂園兒童服務站的工作人員來到大寨鄉站點。因為開齋節,當地很多孩子隨家長探親訪友,服務站的端午節活動從7日挪到了8日,在服務站吃過了孩子和老師一起包的粽子、做好了五彩荷包后,工作人員跟隨佳佳和弟弟回家家訪。
正值豆蔻年華,佳佳到了開始注意自己衣著和外貌的年齡,最近開始自己給自己買衣服。這天,佳佳穿了一件六分袖上有飄帶裝飾的紅色T恤,這件T恤是她自己從某網購平臺買的,用的是六一兒童節時媽媽給的紅包,她說很便宜,才十幾塊。
兒童服務站的蘇老師說,佳佳是個很有能力也很有主意的孩子,經常幫服務站組織活動,是孩子王。但是越有主意的孩子也就不好管。
說起不想上學的事情,佳佳有些不好意思。
眼看著同學不上學去掙錢、親戚家的姐姐也到杭州去打工了,佳佳心思起伏。在爸爸的說服下,終于還是暫時安下了心,每天好好學習。
“我的爸爸是一個不好的人,但我還是想他”
1978年出生的康存鎖,排行老四,有一個姐姐和兩個哥哥。家里貧困,上完初中就出門打工的他,早年去過蘭州、新疆,吃了不少苦頭。
2006年,在朋友介紹下,康存鎖和妻子結婚,一年后,女兒出生。結婚時的彩禮、婚宴花去5萬元,這5萬中,有很多是親戚借的,甚至還有從銀行貸的。2008年,在女兒一歲時,康存鎖和妻子前往杭州打工,因為姐姐在杭州,可以互相照應。女兒就留在了老家交給爺爺奶奶照顧。
屋漏偏逢連夜雨。2008年汶川地震,平涼也受到影響。地震時,奶奶把佳佳抱在懷里跑到了院子里,老房子被震成了危房,爺爺奶奶和佳佳一起搬到大伯家里住。
有之前的外債,加上要重新蓋房子和撫養孩子的壓力,康存鎖夫妻二人只能更加努力地埋頭工作。
剛到杭州時,康存鎖在浙江中醫藥大學找到份煎藥工作,工資2000余元。5年后,跳槽到杭州富陽中恒電氣有限公司任職焊接組員工。妻子2008年入職電子廠成為質檢員,十余年間從未跳槽,夫婦倆踏實肯干,老實本分,生活也漸漸好起來。
夫妻二人每月數千元的工資除了一部分郵寄回家后,扣除自己的生活費,剩下的都存了起來。2013年,他還清了2008年結婚時的親戚借款、銀行貸款,在老家蓋了新的房子。現在兩人輕松了不少,對未來也更有信心。
這期間,弟弟出生。在弟弟8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又離開老家回到杭州工作。姐弟二人在爺爺奶奶照顧下長大,兩人之間感情也很好。家里的活佳佳已經可以做很多,“可以洗衣服,小一點的我洗,洗不動的奶奶洗,還可以疊被子、掃地,我還會和面和做飯。”弟弟還在調皮搗蛋的年齡,十分活潑好動。
說到爸爸媽媽工作的杭州,佳佳很開心地跟家訪的兒童服務站工作人員說:“二年級的暑假,我跟媽媽去了杭州,去了20天左右,到過西湖,杭州好熱啊。弟弟還沒有去過。”奶奶在一旁說,弟弟還小,怕去了杭州爸爸媽媽都上班,自己一個人在屋里沒人照看。
媽媽是溫柔的,爸爸一直扮演著嚴父的角色。“每年暑假媽媽或者爸爸回來,寒假兩個人都回來。一年最多三次,每次10天左右。我爸爸比較兇,每次他回來我都躲著。”佳佳說。
弟弟顯然對此特別認同:“我也怕,我爸脾氣比較大。”服務站的老師問他:“你覺得爸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弟弟歪著頭說:“不好的人,一回來就讓我寫作業,寫完作業讓我看書。實在無聊了還不讓我出去玩。”
奶奶在一旁打趣他:“弟弟就是想媽媽,不想爸爸。”弟弟馬上反駁:“我想爸爸!”
“再多干幾年,爭取在杭州安個家”
從2008年夫妻倆人外出打工至今,每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而他們與遠在甘肅平涼的兩個孩子溝通的唯一方式就是手機。康存鎖說,現在智能手機普及,基本上每天都會與孩子通上幾個電話或視頻,了解孩子在學校和家中的情況。
“我們掙再多錢,也是希望孩子和老人們能過得更好,希望孩子們茁壯成長,老人們身體健康,但有時錢也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在女兒的逃學風波后,康存鎖夫妻倆人每天一定與孩子們通話、視頻,多溝通。媽媽在學校的班級微信群,每天了解情況、監督孩子作業。
姐弟兩個跟爸爸視頻,爸爸用老家話說:“電視么,少看一點。”
同時,女兒的叛逆也給康存鎖提了個醒,孩子最需要的還是父母的陪伴。在與妻子和女兒商議后,康存鎖準備將正在讀小學一年級的兒子接到杭州來就讀,與自己和妻子生活在一起,這樣能夠更好地關心孩子。
“兒子一年級在讀,現在轉到杭州入校相對容易,可以隨班就讀或者重讀一年級,女兒已經初中,轉入杭州學校,不利于回家高考。”康存鎖說,“不管哪個孩子轉學,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們在學業上進步。”
對于未來,康存鎖和妻子也有著自己的打算。今年,已經是康存鎖在杭州的第11個年頭,社保也已經繳納11個年限,康存鎖希望,在杭州再干幾年,按照國家規定將社保繳納至15年,這樣退休后就可以在杭州拿養老金。
現在,康存鎖下班后,一有時間就會去尋找一些臨活兒,多打一份工為自己多掙一份收入,為家庭減負。“再努力多干幾年,爭取在杭州遠郊區買個房,安頓自己和家人。”
6月8日,正值端午假日的第二天。在與記者告別后,康存鎖準備騎上自己的電動車,趕赴臨時工作的地點,這是一份物流倉儲快遞分揀員的工作。“下午4點至凌晨4點,12個小時,共180元。”康存鎖說,“這活兒得抓緊。”
此時,遠在大寨的佳佳和弟弟,剛剛結束了在壹樂園兒童服務站跟小伙伴們玩耍的一天。在這里弟弟有一起調皮的小兄弟,佳佳有一起唱歌的同學;在這里,有的家長陪同孩子一起過來寫作業,但大部分孩子是自己來的,他們的爸爸媽媽在遙遠的城市工作;在這里,沒有爸爸媽媽陪伴的童年,顯得沒有那么寂寞。
2012年至今,壹基金在全國22省761個站點開展“壹基金壹樂園兒童服務站”項目,讓超過留守兒童/流動兒童有了暫時的心靈寄托空間,可以安全又安心地等待和父母團聚。
母親節的時候,佳佳在朋友圈發了祝福給媽媽,服務站的老師問她,父親節的時候給爸爸寫點什么?佳佳用她稚嫩的筆墨寫下了這首詩——《寫給父親》:
養我您承受著艱辛,
育我您承受著痛苦,
在愛中,您默默付出,
在生活中,您默默支撐著整個家!
雖然有時,
我會因為您的責罵而討厭您,
因為您的不公平而輕視您,
但我知道!你所做的一切中都承受著愛!
您的嚴厲時刻告訴我,我必須努力!
今天是您的節日,爸爸您辛苦了!
女兒永遠愛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