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孟閃
《青海社會科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SSCI)來源期刊。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明確要求,開辟了“中國之治”新境界。
《青海社會科學》期刊特別刊發了由中國社會工作學會、復旦大學、蘭州大學、西固區委、蘭石化聯合基層智庫共同舉辦的“理念、制度和實踐”基層社會治理研討會重大理論成果。中國社會工作學會會長王思斌、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宗禮、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新民主主義革命史教研室主任張衛波、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顧東輝、甘肅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任文啟、五位社會治理領域專家教授撰寫的一組專題文章,聚焦國家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主題,系統總結探討了新中國70 年來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特色與治理經驗,以期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深化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理論研究提供思路和視角。
王思斌教授撰寫的《新中國 70 年國家治理格局下的社會治理和基層社會治理》講述了新中國建立70 年在國家治理格局下進行了社會治理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探索。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穩定和建設政權,國家治理覆蓋了社會治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激發了社會生產力,也導致了獨立的社會力量的產生,社會治理成為必要。市場化、城市化衍生了以民生為主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新時期和新時代下政府通過建構新的社會治理格局,嘗試將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結合起來,基層社會治理成為實現有效社會治理的基本領域,這也需要對多種社會治理方式進行整合。
王宗禮教授的《新中國 70 年來基層社會治理的演進邏輯與主要啟示》講到: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中,“治理”一詞顯然是一個結合了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意涵和“治理”的現代含義雙重內涵于一體的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說,盡管“社會治理”這一概念是晚近才出現的,但仍然可以用它來觀察新中國70 年的基層社會治理。從這一視角來看,70 年的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經歷了管控型基層社會治理、管理型基層社會治理到治理型基層社會治理的轉變。這一轉變實際上是由國家和社會關系的變遷過程決定的,體現了國家與社會合一到國家與社會逐漸分離的內在邏輯。這一過程昭示我們,我國的基層社會治理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必須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則、必須堅持把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務能力作為優先方向、必須堅持法治化方向。
張衛波教授的《從黨的初心使命看新中國成立70 年來的農村基層社會治理》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及其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是貫穿于新中國成立70 年來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各項工作的主線。盡管在各個歷史階段,在各個地區,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方式和效果各不相同,但是努力使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目標是始終不變的。正是以黨的初心和使命為動力,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勇于探索,在基層社會治理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和豐富經驗。在新中國成立 70 年之際,重溫黨的初心使命,對這些經驗進行總結,毫無疑問會對今后推動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進一步完善農村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具有積極的借鑒和啟示。
顧東輝、任文啟教授教授的《通過社會工作的情感治理:70 年情感治理的歷史脈絡與現代化轉向》從社會治理中的情感維度?——研究問題的提出、從維度轉向視角:情感治理之中國特色、70 年基層社會情感治理的歷史脈絡與總體特征以及情感治理的現代化轉向與通過社會工作的情感治理四個方面闡述社會治理的情感維度,指明情感治理的中國特色與中國人情感治理的內容,梳理70年基層社會情感治理的歷史脈絡與總體特征,揭示情感治理面臨的現實困境與現代化轉向。指出社會工作不僅要承擔社會福利的傳遞者角色,更要承擔情感治理現代化的功能。
《青海社會科學》期刊將這組文章引用發表,是對“理念、制度和實踐——70年基層社會治理研討會”重大理論成果的認同與贊許。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新的頂層設計,擘畫了新時代社會治理的宏偉藍圖。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敢為人先的勇氣持續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譜寫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壯麗篇章,改革沒有休止符,基層社會治理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