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 本報記者 王勇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的意見》。
《意見》提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促進社會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元化、協同化,更好惠及人民群眾,助力新動能成長。
支持社會服務機構提供網絡化服務
《意見》提出,要運用互聯網手段,充分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成果,加快社會服務資源數字化,加大公共數據開放力度,推動服務主體轉型,擴大社會服務資源覆蓋范圍,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有效解決社會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優質服務資源供給不足問題。
《意見》要求,健全社會服務領域國家數字資源服務體系,推動社會服務領域從業者、設施、設備等生產要素數字化,支持社會服務機構、互聯網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根據市場需求,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基礎上開發教育、醫療健康、文化和旅游、體育健身等數字資源,提供網絡化服務。
《意見》要求推進社會服務主體數字化轉型,有效提升資源匹配效率。推進學校、醫院、養老機構、公共文化體育場館、家政公司、社區等社會服務主體的信息化建設,拓展管理與服務的智慧化應用。實施“互聯網+社區”行動,提升社區服務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研究建立社會服務主體服務能力標準化和服務質量評價體系。
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和模式,推動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體育、家政等服務領域供需信息對接,促進以市場化手段優化資源配置。
鼓勵建立遠程在線服務體系
《意見》提出,針對城鄉、區域間優質社會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繼續推進欠發達地區網絡接入和基礎能力建設,充分運用互聯網手段加快社會服務在線對接、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促進優質社會服務惠及更廣大人民群眾。
《意見》要求,加快各類社會服務主體聯網接入,推動實現偏遠農村地區服務可及。
《意見》要求,開展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社會服務在線對接,助力基本公共服務公平普惠。鼓勵以高水平社會服務機構為核心,建立面向基層地區、欠發達地區、邊遠地區的遠程在線服務體系與基層從業人員培訓體系,助力網絡扶貧。
借助互聯網手段,推動具備條件的醫養結合機構區域化、全國化拓展。支持發展東西部線上對口幫扶、優質資源“1帶N”等方式,擴大優質資源的輻射覆蓋范圍。加強在線服務能力評估。
《意見》要求,推進線上與線下社會服務深度融合,擴大線下服務半徑。探索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社區、家政、旅游、體育等領域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的社會服務供給體系,鼓勵與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實現對接融通,拓展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覆蓋面。探索建立高校教育網絡學習學分認定與學分轉換、在線教育課程認證、家庭醫生電子化簽約等制度,支持發展社區居家“虛擬養老院”。
培育社會服務平臺
《意見》提出,針對社會服務公益屬性強、市場回報低、質量難評估、隱性門檻高等特點,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多元化供給機制,促進多領域跨界融合發展,提升市場主體盈利能力和空間,有效激發社會服務市場活力。
《意見》要求,放寬市場準入,引導各類要素有序進入社會服務市場。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勵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參與“互聯網+社會服務”供給,發揮市場主體資金、數據、技術、人才優勢,激發社會服務市場創新活力。
《意見》要求,培育社會服務平臺,推動社會服務市場融合發展。促進社會服務與互聯網產業深度融合,大力培育跨行業跨領域綜合性平臺和行業垂直平臺。支持互聯網企業基于技術優勢搭建社會服務平臺,鼓勵符合條件的社會服務機構向平臺化拓展轉型,培育一批具有引領示范效應的平臺企業。創新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等社會服務平臺建設模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社會服務平臺建設。通過各類平臺有效鏈接服務主體和用戶,加強產業鏈條延展協作,實現服務無縫對接。探索多領域跨界融合發展,推動醫養結合、文教結合、體醫結合、文旅融合。
加大財政支持
《意見》提出,要加大財政支持,優化融資服務。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針對市場化機制缺位、薄弱的公共服務領域,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積極支持。鼓勵創業投資基金、天使投資等加大對“互聯網+社會服務”的投資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互聯網+社會服務”企業發行包括創新創業公司債券在內的公司債券和“雙創”債務融資工具。
《意見》提出,要加強教育培訓,增強數字技能。鼓勵依托各類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互聯網+社會服務”試驗平臺和培訓基地,加強技術技能人才培訓。為偏遠農村地區教師、醫護人員等提供遠程培訓、遠程手術示教等服務,為基層從業者提供便捷可得的終身教育渠道。加強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針對信息技能相對薄弱的老年人等服務消費群體,普及信息應用、網絡支付、風險甄別等相關知識,逐步培育群眾新型服務消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