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日前,民政部公布了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數據。數據顯示,全國社會組織的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僅為0.22%。對此,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指出,2013年社會組織的經濟比重在整個GDP中僅占0.1%,這與該行業的其他一些數據嚴重失衡。“社會組織的GDP去哪兒了?”徐永光提出疑問。那么,社會組織創造GDP嗎?地方有相關GDP統計嗎?
社會組織產生GDP但無統計
據南昌市民政局民間組織管理局負責人熊健平介紹,目前南昌共有近1800家登記在冊的社會組織,主要涵蓋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等范疇。“我是第一次聽到‘社會組織的GDP’這個概念,目前市民政局并未有相關的統計。”熊健平認為,在社會組織范圍內,社團本身不進行生產和經營,基金會的作用在于花錢,談不上GDP的概念。真正產生GDP的,主要還是包括民辦教育、醫療機構在內的民辦非企業單位。“這塊數量很多,顯然也產生一定的GDP,但我們從未統計過。”
至于社會組織中的公益慈善類組織,熊健平坦言,目前南昌市甚至江西全省的公益組織主要依靠政府的公益創投項目運作。“這一塊的資金非常少,市本級才50萬元,全省才1000萬元。”
而江西資深公益人彭海惠則另有看法。“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其有一定的時間和人力成本。以公益組織去社區開展助老服務為例,按照市場價格,在南昌請一個保姆工作一天大約為100元左右,而志愿者去老人家中做一天的服務,就相當于產生了100元錢請保姆的最終價值。”彭海惠等公益人認為,公益類組織通過提供社會服務,其實是可以折算成一定的GDP的。
21日,記者就此問題咨詢了南昌市統計局國民核算處張處長,她表示,GDP是一個廣義的范疇,“例如志愿活動、基金會項目等,其實都在產生GDP,只是現階段不會去統計得那么細。”
無部門統籌
經由以上介紹可知,其實各類社會組織都在產生GDP,那么,社會組織的GDP到哪兒去了?
據了解,不同于農業、工業等產業,社會組織涵蓋了社會多個行業,其主管部門也各不相同。熊健平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對社會組織實行雙重主管制度,即登記主管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前者是民政部門,后者則多種多樣,如衛生類的社會組織屬于衛生系統,教育類的社會組織則屬于教育系統。”
社會組織所涉部門繁瑣、寬泛,也意味著該項統計覆蓋范圍之廣、所需數據之復雜。記者了解到,一些基金會拿到捐款后建了學校、醫院等設施,最后統計的卻是政府GDP、教育GDP、衛生GDP等,而民辦教育、衛生等民辦非企業單位,其產生的GDP也無疑歸了各自的對口部門。如果要統一從社會組織層面來統計該行業的GDP,很難說會不會造成重復統計。“這無疑需要將所有的部門統籌起來。”相關人士表示。
“在當前對于薪資、人員編制等一些關系到社會組織生存的問題,在統籌各部門會商時尚且很難得到協調的情況下,談社會組織GDP,為時尚早。”熊健平如此表示。
無統計制度
另一方面,記者從南昌市統計局了解到,目前該市也沒有針對社會組織GDP的相關統計制度。也就是說,即便社會組織確實在創造社會財富,現有條件下也無從統計。
南昌市統計局辦公室劉主任告訴記者,市本級的GDP統計,需要國家統計局下發相關制度,而社會組織GDP這方面的統計制度,目前還沒有。“GDP統計是一種核算,需要大量的資料。目前我們比較熟悉順暢的統計如工業、農業、貿易等,大多是有形的、成熟的,且有企業主動申報,但這方面也是不完全的,而服務業近年來才剛剛開始統計。像公益團體提供的志愿服務等內容,目前進行統計還做不到。”
劉主任還介紹說:“我們統計的是最終產生的GDP,而非環節上的統計。以基金會為例,如果其投資了企業,企業有固定資產投資,增進經濟并反饋了數據,我們統計的是企業對經濟的增加值這部分,而非基金會投資企業這個過程。”
至于產生GDP的渠道,劉主任指出,按理說也能統計,但是現在缺制度也缺人手,需要國家自上而下地推行。
(據《信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