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木蘭
“我從來不認為捐贈就是慈善的全部。我們通過組建專業的公益團隊,充分發揮捐贈資金的杠桿效應,實現捐贈資金的可持續、保值增值才可能立足長遠,解決社會問題,進而探索出回報社會和踐行社會責任的最佳方式。”
——敦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洲
近日,敦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洲公開發表演講,稱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僅2014年就實現了理財的投資收益1億元左右。
目前中國大部分慈善基金會的錢都是存在銀行的,其他做投資理財的慈善基金會的平均收益率不到4%。在這種對比中,敦和慈善基金會1億元左右的理財投資收益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張志洲說:“在捐贈方面,從2012年成立到現在,慈善基金會總共收到的捐贈本金是7000多萬人民幣。比較有意思的是,僅2014年我們就實現了理財的投資收益1億元左右。在整個資源財力方面有了可持續的保障,從2012年成立到2014年年底敦和慈善基金會總共實現了慈善支出1.1億元人民幣,大幅超越了我們收到的捐贈本金。”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為地方性非公募基金會,2012年5月成立,由敦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慶均發起,原始基金數額為人民幣2000萬元。據媒體公開報道中描述:“葉為人非常低調,卻在期市上呼風喚雨,人稱葉大戶。敦和資管投資范圍廣闊,大宗商品、股票、股權、外匯、債券等均有涉及,投資手法十分靈活。”
在當日的演講上,張志洲還表示,2015年基金會計劃支出1億元人民幣。張說:目前來看,中國的整個基金會行業在保值增值方面,無論是意識還是能力都嚴重滯后。根據民政部的統計,目前中國90%的慈善基金會的錢都是存在銀行的,其他做投資理財的慈善基金會的平均收益率不到4%。這是什么概念?如果你考慮到了過去的房價上漲等廣義通脹因素,實際上過去10多年中國的慈善基金會連保值都沒有實現,更不要說增值。
“結合我們自己作為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的優勢,慈善基金會近幾年如何在散財和聚財雙輪驅動方面做了嘗試,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除了給基金會捐款之外,敦和資產管理公司還為慈善基金會做投資理財。”張志洲表示。
而對于1億元的具體預算,基金會秘書長劉洲鴻在隨后的采訪中解釋:其中2000萬作為機動資金,看需要,比如有一些新的想做的項目,或者某些地方發生大災難,需要支出等;5500萬用于公益支持,包括種子基金計劃、公益優才計劃等;還有2000萬是用于國學創新計劃、傳統文化傳承工作,目前仍在探索;另外還有500萬作為工作經費、管理方面的費用等等。
據了解,2015年敦和基金會還將會發起基金會行業投資理財方面的培訓項目。
■ 本報記者 張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