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2015第六屆SEE生態獎的獎杯頒給了十位組織和個人。他們當中有你熟識的知名人士,有一線環保人和埋頭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也有我們的記者同行。來看看他們都是誰。
說到最近影響最大的環保人士,柴靜以一部轟動網絡的《穹頂之下》當之無愧。她用老百姓都能看懂的方式,呈現了空氣污染的前前后后,激發了公眾對于環境問題的認識與參與,無疑也給政府帶來了壓力。5月5日,全國首個區域性的機動車排放污染防治工作機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機動車排放控制工作協作小組辦公室揭牌成立。京津冀區域將在全國率先實現跨區域機動車排放超標處罰、機動車排放監管數據共享、新車環保一致性區域聯合抽查等。這是我們很愿意看到的進步。
獲獎者中還有另一位媒體人,新京報首席記者陳杰。2014年陳杰辭去攝影部主編,背起相機回到一線,隨后,他的一系列重大環境事件報道:《沙漠之殤》《鄂爾多斯:萬余珍禽離奇死亡》等,成為社會熱點,也使多家大型污染企業被迫整改。
護林員可能是一個寂寞也有趣的職業,云南哀牢山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東管理局護林員劉業勇,在無量山中守護了13年,對山中每一群長臂猿的叫聲、行為特征都了如指掌,是科學家們在大山里的觸角,并帶村民們成立巡山護猿隊伍,讓長臂猿的天籟之聲不成絕響。
趙治海被稱為北方的袁隆平,將高產抗旱的雜交谷子研制、落地、推廣,改善了荒漠地區農業結構,使農村生計與地下水保護得以同時實現。
公眾是環保的最重要力量,民眾自發組織的環保機構以更廣泛的動員,更專業的方式守護自然。荒野保護協會,至今在臺灣發展了68個棲地守護點,他們引導了“自然啟蒙運動”,影響了一代青年人的環保理念,并孕育和陪伴了海峽兩岸眾多優秀環保主義者的成長。
重慶兩江志愿者服務發展中心,作為是一個年輕的污染監督環保組織,卻可以逐步與當地政府建立良性互動。在重慶,他們每年平均調查100-200個污染案例,舉辦并推動50-60家企業作出整改。2013年之后,對全國14個省超過500家企業進行了污染調查;搜集、整理環評師和環評機構違規信息,向環保部舉報,2014年,環保部發文清除62名“影子環評師”,下令31家環評機構整改,引發環評行業整頓風暴。對于這樣的機構,只想說:請每個省都多來幾家!
2015年1月1日施行的《環境保護法》中將民間環保組織納入公益訴訟主體,這其中,有以自然之友為代表的眾多民間組織和公益律師的努力。自然之友法律與政策倡導部門,最早呼吁在中國建立公益訴訟制度,在新環保法司法解釋出臺后,自然之友收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感謝信。
中國政法大學環境污染受害者幫助中心訴訟部部長、環境律師劉湘,從90年代以來代理污染受害者維權案件,到環境公益訴訟,他代理了幾十起具有開創性和影響力的環保案件,推動和見證了中國環境法律的變遷和成長。
山東省環保廳宣教中心,2012年山東省在全國率先主動建立了所有污染企業在內的在線監測數據實時公開平臺,并主動提高排放標準。2013年開始,山東省建立環保政務微博互動體系,受理網友反映環境問題1960件。
貴州劍河縣南哨鄉老寨村的鵝掌楸社區保護地管理委員會,保護著世界上最大的鵝掌楸原生種群,在變賣資源和守護傳統之間,他們選擇保護自己的家園,制度“鄉規民約”,用寨子獨特淳樸的方式守護著鵝掌楸。
組委會給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公益委員會頒發了特別提名獎,該委員會的委員們從2.5萬名員工中選舉產生,平凡人的公益、環保行動,可以影響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