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2015年11月7日,坐標南京,愛德基金會三十周年慶典舉行。
從最初3個人的隊伍到30個人,再到千余人;從1985年誕生到成長,再到三十而立;從募款額以萬元計到1個億,再到20個億;從城鄉社區發展、公益倡導、行業支持,到國際合作……愛德基金會以“嘗試和探路”的方式行走已超過30年。
30年籌款20億
1985年,丁光訓主教、韓文藻博士等老一輩中國基督徒發起成立了愛德基金會。
彼時,愛德基金會的善款基本源于海外,以項目和合作機構合作方式籌款,沒有建立自身籌款團隊,到2005年累計籌款近1億元,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在愛德人看來,這也隱藏著一定危機。
作為現任愛德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丘仲輝在這第30個年頭有太多感悟。
“外國機構看中愛德或合作機構的項目,主動找來支持一下,20年前就是這樣一種狀態,籌款很單一,我們還沒有自己的籌款團隊,遇到海外經濟危機等因素,那機構發展會受影響,這種狀態必須要改變。”丘仲輝說。
時間很快到了2004年,這一年愛德基金會開始籌建自己的募款團隊,成立宣傳籌資組向市場主動出擊,十年后,截至2015年末,基金會累計募集資金近20億元。從2005年的1億到2015年20億,愛德僅用了10年時間。
這樣的變化在丘仲輝看來,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我們不能總等著項目設定好了再行動。”丘仲輝說。
除了傳統人員籌款外,互聯網的發展也讓邱仲輝很快注意到,擁抱“互聯網+”成為愛德募款新的增長點。
2008年,愛德和騰訊公益平臺合作啟動E萬行動——孤兒助養項目互聯網籌款,截至2015年10月,高達235萬人網上捐助,善款超過4515萬元。
“我們強調‘互聯網+’,實際上是強調互聯網精神,2015年愛德從互聯網上募集的資金預計將會超過40%,這是非常大的一個變革。”丘仲輝說道。
“走出去”戰略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國際上很少出現中國公益組織的身影,跨出國門的公益組織更是少之又少。當時的中國處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國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長期存在,不少國人對于中國公益組織向國外提供服務很是不解,認為“國內公眾需求尚未解決,為何要去服務國外”。
時代背景下的這一思潮使愛德陷入思考,但愛德覺得早期是國際組織幫助成長,現在有了一定基礎應該講求回報。
愛德抓住這一契機,跨出國門,向國外提供社會服務,在國際舞臺顯示中國公益。
由于愛德沼氣建設業務比較凸顯,在國內農村社區綜合發展項目的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這被國際機構看中,2009年由國際機構籌款出資請愛德在馬達加斯加開展沼氣池建設項目。經過核準,兩個沼氣池很快在當地落地建成。
三年前,愛德成立了專門工作團隊遠赴非洲實地考察,肯尼亞、尼日利亞、南非、坦桑尼亞均留下了愛德的身影。2015年7月1日,愛德基金會將非洲辦公室設立在了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這里也成為了中國民間公益組織第一家海外辦公室。
海外服務如何開展,成為擺在愛德人面前的首要問題。
當前,愛德非洲辦公室設立在一家由中方承建的酒店內,配備4名工作人員,一名為愛德員工、一名曾在中國有留學經歷的埃塞俄比亞學生、一名埃塞俄比亞工作人員和一名國際志愿者。項目將首先結合在國內長期關注特殊兒童尤其是孤兒群體的經驗,在肯尼亞資助一所孤兒院。
如今,愛德的“走出去”國際化戰略,包括在尼泊爾、菲律賓的救災項目,在肯尼亞、朝鮮的糧食援助項目,馬達加斯加的沼氣發展項目,聯合Watsi合作國際個案救助項目等。2015年尼泊爾地震發生后不到20分鐘,愛德基金會積極響應,通過與國際救災聯盟合作,第一時間參與一線災區救援,成為中國民間公益組織第一次大規模跨國救災行動的“先鋒”。
30年來,愛德項目共引進長期外教2000多人次進入大專院校進行英語教學,組織3.2萬多名中學教師進行英語暑期班培訓,接待來自美國、丹麥、日本等國家和香港特區數千名大學生志愿者,參與“服務學習”項目,促進中外青年之間的相互交流。
“雙輪”驅動引擎
當下很多公益組織紛紛開始創辦社會企業,通過商業手段運作,盈利補貼公益的模式雙輪驅動著機構和企業發展。
1986年,愛德基金會成立一年后,在中國政府、聯合圣經公會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愛德圣經印刷公司成立。經過30年發展,它現已成為現代化薄紙印刷技術最高和世界上最大的圣經印刷基地,累計為世界各地70多個國家和地區印刷了上百種不同語言的圣經1.4億冊,生產盲文圣經超過2652套。
在丘仲輝看來,由公益組織建立社會企業已是一種趨勢,通過相互協作能更好促進公益發展。
“民非還是公司在當時設立愛德圣經印刷公司有過考慮,但民非很快被否決,直接公司注冊后運作方便。近30年發展,現在印刷公司每年通過捐贈方式向愛德給予一定投入,這部分很小,更多的資金還是要留給印刷公司發展自身業務,壯大生產。”丘仲輝說,“雖然經過30年發展,起初只是為印刷圣經而設立的這家社會企業,現在也承印一些別的輔教,但仍然處在一個發展期,可能需要一個30年才能看到一定規模。”
“但不管作為社會企業的印刷公司發展多大,我們會不忘初心,它是為公益而生,服務于公益。”丘仲輝補充道。
2015年9月5日,埃塞俄比亞總理率10名部長訪問中國,并到訪愛德圣經印刷公司,看到印刷先進技術和得知是社會企業后,部長們希望愛德能夠到該國去印刷圣經和其他教輔,這令丘仲輝有些意外。
“沒有想到,確實沒想到。讓中國的一家公益組織出國去印刷圣經,這讓我十分意外。”丘仲輝坦言,令他做出同意設立決定的還是非洲人民的生活現狀,需要更多幫助。
當前,愛德圣經印刷公司也在亞的斯亞貝巴設立了印刷機構,與稍早前愛德基金會的辦公室同署辦公,將國內愛德社會企業發展模式復制到埃塞俄比亞,通過社會企業和公益雙輪驅動來保證愛德當地項目的運轉。
據丘仲輝介紹,愛德埃塞俄比亞圣經印刷公司在該國印刷牌照已獲通過,即將為該國承印圣經和輔教。
隨著“走出去”戰略的繼續實施,繼2014年7月成為擁有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特別諮商地位的組織后,愛德就一直期望能夠在更大的國際舞臺上與更多的國際民間組織開展交流互動。
為此,愛德第二間海外辦公室在瑞士日內瓦也于2015年11月7日投入運轉。
倡導“尊重、平等”公益信條
愛德30年的發展更多來自于公益核心價值愛與德,信仰之愛,行之于德。
但對于一個常年獲得境外捐資的公益機構,有時也會收到一些不同聲音。有些機構覺得一個大多數善款來自于海外的機構,是不是為海外代言,機構自身獨立性受到影響。
作為愛德的“舵主”,丘仲輝對這種看法并不認同。
“公益項目發展首先就是要追求平等,國際合作中更要如此,相互平等、對等才能保證獨立性不受干擾。”
而2009年的一件事情,令丘仲輝和非洲島國的一群孩子們有些難忘。
2009年,愛德在幫助馬達加斯加修建了兩個沼氣池后,接待該國一批前來培訓技術的學生,培訓期的某一天,一個小小的安排令這幫非洲孩子感動不已。
通過護照日期得知,孩子們當中有一位過生日,當天培訓結束后,突然間一個蛋糕推了出來,孩子們還在猜測這是誰的生日時,愛德員工告知他們,就在你們中間。隨后這位外國孩子被很快找出,當時就激動地流下眼淚。培訓結束臨走時,這位外國朋友說道:“初次來到中國有些擔心中國人高傲,現在看出中國人的友好,備感情切,愿兩國友誼長存。”
如今“相互尊重、彼此平等”被丘仲輝奉為公益信條之一。
“公益超越國界、語言和人種。我們居住的地球村早已是一個彼此依存的命運共同體,讓‘相互尊重、彼此平等’成為全人類公益之共識。”丘仲輝在愛德基金會三十年慶典現場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