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政部和全國工商聯向全國民營企業發布了《關于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促進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本意不錯,卻有不少內容值得商榷。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企業的社會責任究竟應該落在哪里?
《意見》中提到,“鼓勵支持民營企業舉辦扶貧濟困、教育、醫療、養老、助殘等方面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不斷增加社會公共產品供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如果把這段話翻譯給外國人看,恐怕他們會變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只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在外國人的思維中,從來都應該是政府的職責,而私人企業和個人在這里承擔的責任應該是依法納稅,以提供政府在公共服務中所需要的財政資源。從情理上講,企業在社會中的任務應該是生產產品、提供就業崗位、創造財富,促進社會大繁榮;從效果上論,企業又是否能很好地承擔起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責呢?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企業很多時候根本沒辦法掌握公共產品的生產信息,而是憑借一股熱情響應上級的號召,把資源濫用到了不必要的地方。另外,企業的專業技能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他們在生產公共產品方面的低效。
那么,真正的企業責任應該是落在何處?目前,全球社會對企業的責任要求,重點都是放在ESG(環境、社會、管治)上。在環境保護上,企業應該注重運營的各個環節,做到符合環境標準。在社會影響上,企業首先要保證自身的產品符合國家和行業標準;其次是慈善行為要落在自身的專業專長上,這樣才能發揮慈善活動的最大效果;再次是要多利用員工志愿者的形式,這樣一方面可以發揮企業特長,從而使社會效果最大化,另外也能提高企業內部員工士氣。而在企業管治上,合法運營自然是最基本的要求,供應鏈管理、工作場所優化、員工幸福感的培養等也必須是企業管治的重點。
在當代中國的大環境下,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還應該立足在政府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的提升上,另外還可多與專業的社會服務機構合作,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為社會提供專業的公共服務,而不是寄希望于企業的參與。要促進企業在社會責任上的踐行以及慈善事業的參與,應該考慮社會大環境的培養,只有這樣,企業的責任行為才有土壤去生根發芽。
獨立CSR研究與咨詢師 何智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