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劉奇
家住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社區的4歲女孩多多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就在2天前,她和媽媽在北京環境文化周參觀時學會了用廢舊布料制作布娃娃。
在過去的3個月里,北京、天津、山東等10個省市的26個社區的1萬多名居民,和多多一起用他們的行動來改變世界。
這項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社區發展基金、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安利公益基金會和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GREEN,WE CAN!——改變世界的24小時”社區環保活動,5個草根環保組織得到了資助,同時,大批志愿者也參與其中,奉獻出2000余小時的志愿服務。
“環保行動送上門”
安利社區看綠行動于今年4月9日正式啟動,通過大規模網絡征集,共收到來自“草根環保組織”的80余個優秀環保創意。安利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彭翔認為,有吸引力,有環保內涵,有群眾基礎,有可操作性是這些項目入圍的關鍵,“我們希望環保教育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每一個人能夠通過力所能及的方式參與到環保中來,同時輻射和影響到更多的人。改變世界的24小時,就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成為一場群眾運動。”
調查數據顯示,開展過活動的社區居民平均環保知識知曉率提升了15%以上。
助力環保,盤活多方力量
此次安利看綠行動的一大特色在于“多方合作”——基金會、社區、企業、草根環保組織的強強聯手。企業、基金會的介入一定程度解決了草根環保組織的資金和平臺,同時也為企業搭建了環保創意的來源渠道。草根環保組織“綠芽公益”的成員王威表示:“草根環保組織進入社區開展環保活動,受限于資金和人員條件,通常只能在小范圍內開展,很難形成規模效應。通過與社區發展基金和安利的合作,我們既獲得了發展資助,同時也向更多人推廣了我們的環保理念。”安利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彭翔則說道:“環保是安利的基因,為社區謀福祉是安利在全球各國的普遍的公益理念。。通過資助這些優秀的環保創意,也讓環保的理念植根到了社區居民的心中,是對安利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新詮釋。”
在未來,安利公司還希望與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草根環保組織”長期合作,把看綠行動打造成一個品牌。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理事、秘書長兼社區發展基金執行理事長繆瑞蘭女士對這一活動抱有類似期許,她表示:“作為一家知名企業,安利對于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體現了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人文關懷。而企業、草根組織和社區基層組織的優勢互補,無疑為將來社區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