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劉奇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社會責任的履行越來越受到企業界的重視。康明斯一直以來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致力于服務并改善員工工作和生活所在的社區。為了更清晰地了解康明斯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做法與成就,記者請康明斯集團副總裁、康明斯中國和俄羅斯地區業務主管曹斯德回答了相關問題:
1.最近一段時間,康明斯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有些什么具體行動?
曹斯德:康明斯總部和各地區分支機構中的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公益項目的統籌規劃和具體實施,將資源集中在環境、教育和平等機會等三項全球優先關注重點上,在這三個方面積極開展活動。
每年康明斯都會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環境挑戰賽”,鼓勵員工利用他們的知識、技能和興趣在社區發起改善社區環境的項目。今年中國區選出18個優秀環保項目參與評比,項目涵蓋能源節約、水體保護及環保教育三大主題,總計減排溫室氣體5,734噸,節水1,224噸,環境保護知識普及的人數達到126,748人。其中,重慶康明斯開展的“羅家溝水質改善”項目通過在農村開展環保教育與設施改善,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廢棄物管理,從而在源頭上避免生活排污對長江支流的污染;康明斯排放處理系統的員工今年在山西農村發起了推廣“清潔爐灶計劃”的項目,該項目引入國際NGO并獲得世界銀行5萬美金的資金支持,用以在農村地區推廣更清潔、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2.作為一家外企,康明斯是怎樣將外企的理念及文化同中國的社會實際結合起來,確立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向的?
曹斯德:企業責任是康明斯的核心價值觀。康明斯認為只有公司所在的社區健康,公司的運營才能健康。康明斯公司自1919年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哥倫布市創立伊始,長期致力于各類社區倡議。康明斯企業責任的出發點在于負責的決策制定以及展現公司愿景、使命和價值觀。
進入中國近40年來,康明斯公司充分認識到作為行業領先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一直致力于服務并改善員工工作和生活所在的社區。公司和員工的共同努力將康明斯打造成一名優秀的企業公民。
康明斯全球同步推行“每位員工,每個社區”政策。公司鼓勵每位員工每年利用4小時的工作時間服務所在社區。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員工利用大量的個人休息時間繼續服務社區,有的還攜帶家人共同參與,營造了健康積極的服務社會的環境氛圍。截止到2013年,康明斯中國區的員工歷年已累計貢獻了超過14萬小時的社區服務時間。
3.康明斯對教育事業的支持與一般的捐資助學有什么不同?
曹斯德:不同于一般的捐資助學,康明斯對教育項目的投入根據所在社區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多樣化解決方案。康明斯對教育事業的支持通過在全國各地開展多元化、多層面、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項目來實現,比如:
覆蓋小學階段的“康明斯圖書館”項目已向全國各地邊遠貧困地區小學捐贈超過135所康明斯圖書館,捐贈各類圖書逾14萬冊,超過7萬名學生從中受益;覆蓋大學階段的“林博士獎學金”項目通過資助家庭困難且學習成績優秀的工科女學生完成學業,使她們在就業市場上獲得平等的競爭機會;康明斯還與中國第一所公益職業學校“百年職校”合作,為貧困農民工子女提供教育資源,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除此之外,康明斯還在趣味科學教育、環保教育和兒童安全教育等方向進一步拓展教育投入領域。
4.康明斯是如何將對教育的支持與社區建設結合在一起的,具體的項目是怎樣的?
曹斯德:康明斯社區職業技術教育項目是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發起的職業技術教育計劃,它的目標是為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提供更多與行業相關的專業技能培訓和工作機會。在中國新的經濟增長周期中,職業技術教育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的職業技術教育仍然存在與市場脫節的缺陷。為此,東風康明斯與東風技工總校共同開發課程,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教授學生各種軟技能,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的競爭性和適應性,擴大學生的就業面。
5.康明斯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時是如何發揮企業自身特質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
曹斯德:康明斯在資金支持、組織架構、配套政策及項目選擇上根據自身特色與優勢設立獨特機制,確保公司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可持續發展。
康明斯公司會按照一定比例注入資金進入康明斯基金會,并且通過儲備金制度確保投入不受公司業務周期影響,使康明斯能夠持續不斷地在企業責任領域投資,承擔優秀企業公民的責任。
康明斯在全國所有分支機構都設有社區服務團隊,組織、領導員工使用六西格瑪等業務工具傾聽社區聲音、分析社區需求、形成項目建議書向康明斯總部基金會申請公益活動資金,利用員工的專業技能把我們的服務帶給最需要的人群并使社區服務活動效果最大化。
康明斯全球同步推行“每個員工,每個社區”政策,公司鼓勵每個員工每年利用4小時的工作時間服務所在社區,確保員工的參與度與投入時間。
康明斯在項目選擇上著重考察項目的可持續性,嚴格審核社區合作伙伴運營資質,期望與每一個伙伴結成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從而形成對社區的持續服務與改善。(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