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我是企業出身,參加公益組織以后情不自禁把企業這套招數帶到公益組織來。我出任壹基金理事長以后,幾乎把招商銀行的管理辦法全都用上了,資產負債、風險管理、內審外審、信息披露,完全是一個上市銀行的搞法。
我覺得這個收效還是很明顯的,因為公益和企業有很多相同,都是成本最小、效益最大。要控制風險又要透明。在過去這一年,壹基金取得了很多的進展。比如說公益籌款增長了30%,而且80%左右是一塊錢捐贈。壹基金的理念就是“盡我所能、人人公益”。
但我還有一些缺憾,就是說我們的員工創造了這么多業績,但是我不能像當行長那樣激勵,給他發獎金。因為現行機制不能這么做。
公益不能光要情懷不要激勵,也不能光要發展不要人才,所以這也是我的一個頭疼的問題。我們必須靠自己,必須通過公益和金融的結合來解決這個矛盾。
什么叫公益金融?我的理解就是在公益的發展中引入金融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也要用金融的商業模式促進公益的創新。
很多社會問題,現在正在變成商業的機會。隨著技術的進步或者是由于規模的效益,原來市場無法服務的人群現在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18世紀的時候,儲蓄銀行在英國興起,他的興起完全是由于普惠金融。因為當時慈善家們希望在農村的每一個人,也有同樣的權利享受金融服務。所以他們就發起了一個公有制的儲蓄銀行。不以營利為目的,是以公益普惠金融為目的。他們沒有辦法想到今天這個儲蓄銀行已經成為金融發展中的佼佼者,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價值。
從另一方面來說,金融的創新也必然推動社會的創新,但社會創新不是很容易實現。公益有很多傳統的陳舊的觀念,我是體驗過了。我剛到壹基金的時候,資金就存在銀行定期儲蓄。為什么不去理財?
同樣的錢金融機構去做,可能大家認為這是商業風險,所以這是必要的,要是公益去做出現差錯那就沒法交代,這些觀點一定要改變。
國際上已經產生了很多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實踐,比如影響力投資、綠色金融、社會創投、慈善信托等。2016年這些工具在全球發展十分迅速。
影響力投資從2007年到現在在全球已經有四百多個項目了,資產已經超過了一萬億美元。發展中國家的印度,也僅次于法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影響力投資的市場,而中國才剛剛起步,但是我們的綠色債權在去年達到了2200億的規模,所以我覺得這個方面大有作為。
前一個月的政協雙周會也提出了用影響力債權來解決養老資金不足的問題,也得到了政協領導的關注和支持。我覺得我們在進行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我們必須用金融的創新來推動社會創新,這也是我們今天的大趨勢。
但是創新是需要人才的,一切創新都需要有創新的人才。過去陳舊的觀念搞公益、搞慈善,只要情懷就行,不需要你有什么專業。我覺得面對今天金融和公益的結合,沒有人才是辦不了大事的。
正是因為如此,去年比爾蓋茨、老牛基金會等五個國內外的公益組織聯合發起了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目的就是為了適應中國公益發展和轉型的需要,為公益界培養公益高管和中國慈善人才。
我們已經在過去的一年中辦了兩個項目,培養了近百名的人員。我們還要為中國公益的創新做一個人才培養的激勵機制。
各位朋友,我們正處在一個大變化的時代。雖然充滿挑戰,雖然有不確定,但是我覺得我們只要有勇氣去面對這些挑戰,堅持日益創新、不斷突破,包括突破這些傳統觀念的桎梏,中國公益慈善持續發展的勢頭卻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