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今天,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2015年GDP高達11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中國企業發展的速度也讓世人矚目——2016年,110家中國企業進入世界五百強,其中也包括7家臺灣企業,而美國企業是134家,數字相當接近。但是,在英國《經濟學人》2015年世界軟實力的排名中,中國的位置是在第30名,英國是第一位,德國是第二位。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公益活動、公益事業實際上就是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體現。
2015年胡潤百富榜公布,過去一年,中國大陸產生了242位億萬富翁,同比增加了70%,使得億萬富翁總數達到596位,超過美國的537位。但是聯合國開發署在2014年公布的中國人均收入僅為7476元,世界排名第96位,落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中國社會貧富差距近年來沒有顯著的降低,全國居民基尼指數在0.47左右徘徊,凈資產基尼指數達到0.7,這個數字十分驚人。
因此,企業社會責任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它是關系到中國社會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活動。因為,中國人要真正實現“中國夢”,必須要縮小社會上經濟的分化,讓大部分人在經濟發展中受益,而不是任財富集中在少數企業家的手中。
如果大多數的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都無法進步,中國社會不可能穩定,中國的企業家也不可能持續地在中國當今的人文環境下發展。在這一點上,公益事業也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為大多數人改善生活、積累財富,提供精神、物質、知識和資本等全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這是公益事業才能肩負的巨大使命。企業社會責任的不斷提升,不僅可讓中國社會在經濟上得以不斷發展,也能讓國際社會對中國表現出尊敬和敬仰。
但是現在我們還遇到很多挑戰。
第一個挑戰,一些企業經營目標不清,一味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熱衷機會主義、短期行為,忽視企業的長期發展,對員工不尊重、對客戶不忠誠,領導風格武斷專橫。
第二個挑戰,價值觀和信仰的缺失。中國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盈利,缺乏誠信、不擇手段、污染環境、假冒偽劣、急功近利、坑害百姓……這些現象在中國社會仍然存在。
第三個挑戰,政府功能和責任必須不斷地予以完善并清晰,給予真正的公益事業以積極的支持,要在政策上要做出重大的改變。我個人認為,在政策上有三條極為重要。第一,稅收、收入分配制度一定要有合理性;第二,重大的公共政策一定要體現出公正性;第三,政府對公權力的約束一定要產生有效性。
第四個挑戰,中國社會經營生態環境必須持續改善。要建立嚴格的法律制度,要在重大問題上實現精英和基層百姓之間的社會共識;要認真建立企業精神、契約精神,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遵守市場公平競爭原則,打破一些企業的壟斷地位和不合理的資源分配體制。
第五個挑戰,政府急需改善社會環境,對非營利組織要給予真正的幫助,幫助它們提出切實可行的有效政策,要給予公益事業全方位的支持。
因此,我有幾點建議。第一,企業家做慈善公益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品質,培養真正的企業家精神,要講真話、講道德、講誠信、講規則。
第二,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應該是首先把企業做好,真正做到專業管理,要具有工匠精神,一絲不茍。這樣,企業才能持續發展,才能不斷盈利,才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才能為社會提供不斷的公益活動。
第三,公益事業不是個人炫耀,也不是簡單的經濟施舍,要真正地從方方面面進行支持。從事中國社會公益,尤其是支持弱勢群體,一定要給從事的人提供教育、師資、金融融資、咨詢服務、企業管理等眾多方面的支持。
最后我想說,中國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應該思考這樣一系列問題——作為第二經濟大國,我們身上的責任和義務到底應該是什么?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子孫提供一個什么樣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我們的天應該是藍色還是黑色的?我們應該如何為今天的經濟環境和今天的社會生態環境做出每一個人的貢獻?
最后,我還是要強調,企業家不僅要實現短期盈利,更要注意企業的持續發展;不僅要把自己的企業做大,更要做好、做出品牌;不僅對企業員工提供福利和發展,更要關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弱勢群體;要做好公益,縮小中國社會經濟兩極分化的現象,真正為實現中國社會民主、正義、公正、公平的文化氛圍做出畢生的努力和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