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文梅
2018年2月27日,“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八屆年會”正式開幕,全球社會企業家聯盟聯席主席王梓木發出《社會企業家倡議書》,倡導更多企業家成為社會企業家。據王梓木介紹,這份倡議書由亞布力論壇理事會相關成員一起修改,經由全國工商聯同意后正式發布,他還特別提到了一個人的名字——北京華夏管理學院院長姜嵐昕。王梓木說,姜嵐昕在中國最早提出了“社會企業家”概念,并且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全球社會企業家生態論壇”。
據資料顯示,2001年,姜嵐昕創辦世華企業管理集團并擔任董事長;2011年,姜嵐昕宣布旗下的北京華夏管理學院免費辦學;2015年,姜嵐昕在北京發起“首屆全球社會企業家生態論壇”。
姜嵐昕何以成為國內最早提出“社會企業家”概念的人?新時代背景下為何要倡導企業家們向“社會企業家”靠攏,其社會意義如何凸顯?帶著這些疑問,《公益時報》記者對姜嵐昕進行了專訪。
社會企業家以實現社會價值為終極目標
《公益時報》:在你看來,什么叫“社會企業家?
姜嵐昕:我從2000年開始投入企業家教育領域,其間多年一直在關注中國企業家的生存發展和變化軌跡。從2008年開始,我就對我的企業家學員們說,你們一定要從現在開始改變一種思維和意識,就是從過去單純的商業手段去創造收益,轉變為以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為企業發展先導。雖然這樣操作從短期來看,你的市場收益來得慢一點、少一點,但是從持續性和生命力來說,可能比你一味追求利潤會更加可持續。
從根本上講,如果一個企業家能夠創造一個社會企業,會讓你的個體生命、你的企業變得更有價值,從而把個人的事業上升到社會事業,把個人的利益上升到社會利益,把個人的價值上升到社會價值。以社會企業為基礎創造的社會財富更具有社會正能量,而社會正能量的聚集勢必帶來更大的社會價值。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企業家應該追尋的道路。
簡言之,社會企業家熱衷于積極改變世界,而不只為瘋狂地追求利潤。他們把個人的事業、利益、價值上升到社會事業、利益、價值,以實現社會價值為企業的最大價值,以實現社會財富為企業的最大財富。
《公益時報》:2015年你主導發起“全球社會企業家生態論壇”,至今已連續舉辦三屆。該論壇主題為何聚焦“生態”二字?
姜嵐昕:根據這些年在講課實踐過程中的觀察和總結,我發現企業家們普遍沒有形成社會化的發聲,比如說透過媒體和社會公眾這樣的渠道進行傳播。雖然我也經常對我的學員們反復強調“你們要做社會企業家”,但這樣的小范圍交流,它的影響實在太弱、太有限了。
最早說起“社會企業家”,很多人一頭霧水,有人覺得“社會企業家”就是單純做公益的。到第一屆“全球社會企業家生態論壇”結束之后,有些人似乎就有所悟,說其實現在有一些企業家做的事情、辦的企業就符合“社會企業家”的特質,但他們自己并不知道,只是冥冥之中保持著社會企業家的某種情懷,在以社會使命為導向的經營著自己的企業,但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和標簽。
經過不短時間的思考和籌備,2015年的時候,我決定舉辦一個世界范圍內的“社會企業家論壇”,讓更多的社會人士關注和參與到這個事情里來。
為何要鎖定“生態”這樣的定義,其實就是希望通過這樣的平臺搭建,讓所有參與的企業家們可以相互支持、相互溫暖、相互整合和鏈接驅動,從而透過“社會企業家”這個主體的引領力量,對我們整個國家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生態空間、生態環境產生正向的推動。這個生態環境的變化是通過企業內外部的生態環境上升到整個社會的生態環境、人類的生態環境,最終產生一個引發和驅動的力量。所以當時創始這個活動的時候我就有幾個基本定位,就是“全球、社會企業家、生態”,把這幾個關鍵詞融合在了一起。
這個活動至今辦了三年了,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當“社會企業家”這個話題不斷地被社會所關注和談及,慢慢地,社會認知度也就越來越高了。
社會企業家“萬里長征邁出第一步”
《公益時報》:這次2018亞布力企業家論壇發布《社會企業家倡議書》的時候,華泰保險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梓木還特別提到了你,說倡議書的推出和你還有些淵源。能講講嗎?
姜嵐昕:其實這個倡議書的推出,源于我跟王梓木先生結識之后的交流成果。當時我跟他說起倡導“社會企業家”這件事,他聽了之后很興奮,也表示贊賞這樣一種觀點,說要把這個內容倡導和推廣到亞布力論壇的理事們當中去。要知道,亞布力論壇的企業家理事們至少囊括了當下中國最優秀的民營企業家代表的60%。我把之前舉辦的“社會企業家生態論壇”活動資料和我的一些研究成果交與王梓木,經過幾次溝通交流,王梓木將我提供的2015年論壇發布的《社會企業家宣言》和相關原始材料,結合自己經營企業的實際體驗,幾經修改,后定名為《社會企業家倡議書》。在這次2018亞布力年會上,所有的亞布力論壇的企業家理事都很鄭重地在上面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我們打算爭取明年請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聯合提案、議案的方式,呈報政府批準,在全國范圍內倡導“社會企業家”精神,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并感召更多的專家學者共同投入研究社會企業家價值,為推動社會企業家理念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撐,這是目前我們的一個規劃和思路。
《公益時報》:“社會企業家”這個概念已經誕生落地,但大家更關心的是——既然倡導“社會企業家”,你是否已有一套明晰的標準和體系來界定它?
姜嵐昕:從目前來說,我們能做的就是請業界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以及像我們一樣專門做這方面工作的研究機構,共同坐下來商榷和討論,不斷地將“社會企業家”的內涵特質從抽象化到具象化,從理論化到實踐化,慢慢地形成一個體系。因為截至目前,咱們國家還沒有一個搞專業的社會企業家研究的,也沒有搞社會企業家大學的,這個空白需要盡快填補。
這樣一個體系的形成絕非易事,它不是哪一個人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會來推動和倡導。比如我倡導社會企業家已經進行了十來年了,舉辦全球社會企業家生態論壇也三年了,雖然規格、層級都不低,但知道的人還是很少數,畢竟中國太大了。這事急不來,得一步一步地走。在目前的中國,社會企業家還處于萌芽狀態,所以需要倡導和推廣。我愿意盡力在這個領域貢獻力量,已成立社會企業家聯盟,正在籌備成立一個社會企業家研究院,為推動社會企業家理念提供智力支持和價值評估體系,同時每年推出“社會企業家報告”和“社會企業家獎”,從而能引發更多的“社會企業”和“社會企業家”。
社會企業家必須承受孤獨、抵擋誘惑、擔當委屈
《公益時報》:近年來中國企業家們紛紛將履行社會責任、實現社會價值作為使命,且這種認知態勢有增無減。2018亞布力企業家論壇上,眾多企業家又聯合發布了《社會企業家倡議書》。你覺得這些都發出了怎樣的一種信號?
姜嵐昕:毋庸置疑,新時代下的中國企業家,要告別昔日單純以商業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創造而忽略社會價值的發展方式。當下,從國家的政策導向、法律法規,都在不斷地釋放這種信號,就是倡導企業家們以推動社會進步、實現社會價值為動能的發展方式。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 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 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其中對弘揚企業家履行責任、敢于擔當服務社會的精神、加強對企業家優質高效務實服務、加強優秀企業家培育等多方面的內容提出了指導意見。
在2018年冬季達沃斯論壇上,劉鶴也發出呼吁:“中國應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 2018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通氣會,發布了一批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保護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的典型案例,這對于增強企業家人身及財產財富安全感,使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專心創業,促進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在此基礎上,企業家們有了更為堅實的生長土壤,也更有能力和責任讓自己邁入“社會企業家”的行列,這是符合時代發展、國情現實和民生民意的??偠灾?,新時代下的社會企業家一定是凸顯社會使命、社會責任、社會公益的。也就是說,作為一個企業家,你解決的社會問題越大,越有效,必然的,社會給予你的反哺也是最大的,這是個良性循環。
宣言也罷、倡議也好,社會企業家精神最終還是要通過務實和奮斗才可能實現。這個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困難,比如認知的缺乏,比如響應者和推動者尚屬少數,難免步履艱難。而我個人能力是很有限的,所以希望更多人來關注和加入我們的隊伍。
《公益時報》:但你也曾說“不是誰都能當‘社會企業家’的,這個過程會很痛苦,需要承受孤獨、抵擋誘惑、擔當委屈。”
姜嵐昕:那是肯定的。通常干工作是你干多少就能得到差不多對等的回報。做普通職業,按工作時間回報;做投資人,可能是三五年后回報;做企業家,可能是十年后回報。但要做社會企業家,你就要拿出20年、30年,甚至更長時間去看待這個企業的價值和回報。起步階段一定會很難,但越到后面會越容易;前面守得住,越往后爆發力就越強。前面守不住,后面的生命力就越短促。在這個過程中,有些看似可以帶來利益的事情,但如果不符合你作為社會企業家的標準,你就要能舍得放棄,要能夠抵抗誘惑,守住自己的規則。委屈那就更不用說了,無論面對什么樣的誤解和風雨,你不僅要有信心面對,還要有能力消化。
■ 本報記者 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