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劉興
■ 見習記者 劉興
他是第一季《中國好聲音》舞臺上“天籟的回響”,是第一屆CCTV《直通春晚》的全國總冠軍,他充滿正能量的曲風給人以溫暖和力量,是歌壇公認的“暖派唱將”。
他還是一名支教老師,是孩子們口中的“哥哥”,是“最美志愿者”,他潛心支教多年,用音樂點亮留守孩子的心靈,照亮他們的未來。內蒙古根河、安徽全椒、海南臨高、貴州三都、云南會澤……在那些傳說般存在的偏遠地方,總有他支教的身影和孩子們開朗的笑聲。
他是歌手平安,“平安音樂教室”文藝支教項目發起人。
和平安聊天,你會知道什么是十足的暖男。他的聲音似乎有種魔力,有時你覺得他跑題了,但還是會一直聽他把故事講完。但談起音樂路上幫助過他的人,平安的語調會略顯低沉,尤其在追憶起當年很多老師給予他的幫助和教誨時,他的語速會變得很慢很慢,你能感受到他心里對老師的無限尊敬。
他說這些人都是他音樂路上的貴人,不僅成就了他的音樂夢想,更教會了他該如何做人。平安說,他在那時就暗自許下心愿,將來一定要幫助更多的人。
平安有一首歌叫《伸出手》,他說每個人內心都是善良的,看到別人有困難時,就要勇敢地伸出手。人和人之間必須互相幫助,才能更好地生活在一起。2008年汶川地震時,還是酒吧歌手的他,拿著僅有的5000塊錢就趕去現場,最后無功而返還著實讓他郁悶了好久。
成名之后,稍有經濟能力的平安便開始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公益路上,平安一直是個有心人,通過多年地學習體驗,他決定專心做一名支教老師。平安說公益領域很大,很多項目都很有意義,但文藝支教這種方式更能發揮他的特長,他要專心致志把這一“點”做好。
2017年,平安發起“平安音樂教室”這一公益項目,并得到了中國文聯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的支持。他還專門為項目創作了單曲《姐姐》,歌曲講述了支教老師像“姐姐”一樣守護孩子的故事,雖說他是“哥哥”,但這也是平安的美好心愿。他說他特別喜歡里面的歌詞:“我們愛爸爸,我們愛媽媽,我們愛我們的國家,我們愛善良,我們愛坦蕩,兄弟姐妹,護佑理想……”
平安說,時至今日,文藝支教對他來說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一年或兩年的工作計劃,而是貫穿他藝術生涯的使命。他堅信,音樂能帶給孩子們快樂,能照亮他們的生活,能讓孩子們的未來更美好。
2018中國公益年會,平安是應邀嘉賓。圍繞“平安音樂教室”項目,《公益時報》記者日前專訪平安,從他的話語中,你會感受到他的初心,他的思考,還有他對公益不懈的追求。
我想為孩子帶來快樂
《公益時報》:你最早接觸公益是什么時候?
平安:應該還是參加《中國好聲音》和《直通春晚》之后,從2012年開始,可能是我唱了《我愛你,中國》的緣故,再加上外形比較健康陽光,有很多的公益組織、公益活動開始找到我,希望我能代言推廣他們的公益項目,參與他們的公益活動,向社會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我也覺得這些活動很有意義,就這樣開始接觸公益。
《公益時報》:從2012年到2016年這段期間,從公開報道中,感覺你涉及的公益領域相當廣泛,助學行動、慈善拍賣、環境保護、愛心救助、關愛老人、禁毒教育、鄉村支教等,這段公益經歷對你來講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平安:說實話,剛開始接觸公益的時候,我對公益了解不多,對公益概念的認識很模糊,對公益項目的運作方式更是一無所知。所以就想在各個領域都感受一下,通過不斷嘗試,邊實踐、邊學習、邊摸索,加深對公益行業的了解,從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公益之路。
《公益時報》:這么多年實踐下來,你對公益有了怎樣的認識?
平安:如果你做的事情能引起廣泛關注,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我認為這就是公益的高度。個人進行一些捐贈,給別人一些物質幫助,我覺得這是慈善。助人為樂的事情每個人都會做,我也做過很多,但我覺得這只是個人行為。后來在參加了很多公益活動后,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一些言行,公眾包括歌迷會看到,會關注,會跟隨你一起行動,這時就可以去做一些具有公益效果的事情了。
《公益時報》:你找到適合的公益方向了嗎?
平安:幾年下來,我發現參與的公益活動涵蓋了太多領域,盡管很多項目都很有意義,但每個都參與不現實,做公益也要量力而行。況且,有些項目我根本做不了什么,有些項目又和我的興趣愛好相差太遠。做一名支教老師,教孩子們唱歌,我覺得更能發揮我的特長。很多貧困地區學校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在心理和情感上有很大的需求。而音樂、唱歌能為孩子們提供抒發情感的渠道,為他們帶來真正的快樂。所以,走文藝支教這條路特別適合我。
用音樂為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
《公益時報》:你是什么時候有籌建“平安音樂教室”這個想法的?
平安:從2013年開始,我陸陸續續參加了很多公益支教活動,留意到幾個現象:
一是學校軟硬件不配套。很多希望小學在國家和全社會的幫助下,硬件設施比較完備,語文、數學等文化課教育還好,但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課程很少,師資力量更是薄弱。
二是孩子的情感缺口很大。大部分希望小學孩子們多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隔代老人和孩子很少交流,這些孩子在遇到成長的煩惱時找不到排遣的出口,變得多少有些自閉、叛逆。
三是教學斷層。有些學校也開展過文藝支教,但時間太短,孩子們剛剛喜歡上一個老師,剛剛習慣一套教學方法,老師就走了,換來新的支教老師,孩子還得重新適應。
2016年,我加入中國文聯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參加他們的“送歡樂下基層”志愿服務活動,經過進一步走訪調研,更加印證了我的判斷,那時就有了做“平安音樂教室”的想法。
《公益時報》:這個項目具體設想是什么?運作機制是怎樣的?
平安:具體設想就是,我來組建一支文藝支教團隊到學校教音樂課,以兩年為周期,一個月1次,每次4~5天,確保教學的連續性。開始先組建興趣班,孩子有了一定音樂基礎后,我們再建立30~40人規模的合唱團,并逐步推進“平安音樂教室”組建。我的想法得到了中國文聯文藝志愿者協會的支持,2017年,中國文聯幫我們選擇了海南臨高第二思源學校、吉林敦化第四小學、貴州三都城關小學三所小學開展支教,2018年初,又增加了云南會澤馳宏小學1所學校。
具體操作上,我安排專門人員與學校建立日常聯系,溝通學校需求,落實對接工作安排,努力協調我們和學校的時間,每月去一所學校,輪流進行,爭取做到幫忙不添亂。在學校,我們不參加地方學校接待活動,在中國文聯的支持下,自我解決出行和食宿問題。
《公益時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什么樣的?快兩年下來,取得了哪些成效?
平安:課堂上,我主要采用輕松、幽默的授課方式為孩子們講解唱歌方法和技巧。課堂外,我帶著《乘著歌聲的翅膀》《星星不眨眼》《姐姐》這些歌曲,和孩子們一起排練一起合唱,有時,也和孩子們一起唱當地有民族風格的歌曲,比如海南的“哩哩美”,還有朝鮮族歌曲。我還從北京邀請到常年進行合唱教育的老師,邀請當地長期從事合唱活動的指揮家參與進來,用更專業的方式進行支教,孩子們的合唱水平大大提升。我帶著孩子們一起做節目,走上了海南國際合唱節,走進了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東方衛視……參加演出之余,我還帶著孩子們去北京的天安門、故宮、天壇、鳥巢參觀,到上海的迪士尼樂園游玩,孩子們別提多高興了。
文藝支教是我的使命
《公益時報》:這兩年支教經歷對你的音樂風格有影響嗎?
平安:我做的公益事情,跟我要表達的音樂理念其實挺吻合的,就是要表現一種大愛情懷。邁克·杰克遜一首《WE ARE THE WORLD》,讓全世界都開始關注非洲難民。我當然達不到那樣的高度,但有了支教經歷,我會特別關注這類題材的歌曲,而且有過親身體驗,在演唱的時候,腦海里會涌現很多畫面,情感表現就會更加地投入。
《公益時報》:兩年堅持下來,有哪些感觸?
平安:記得有一個小朋友告訴我,爺爺奶奶以前和她一直不說話,學了唱歌之后,她回家就唱給他們聽,老人聽了特別高興,一個勁兒地夸孫女唱得好。現在,她一有空就給爺爺奶奶唱歌,說是平安哥哥新教的,老人和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多,感情也越來越好。我感到特別開心,覺得收獲特別大。
由衷地說,我在這一年多的支教時間里,并沒覺得教孩子們有多難,而是感到時間過得太快,不夠用啊。有時在做宣傳和簽售間隙,沒有更多時間去當地支教,我就利用把孩子們請到北京做節目的時候提前上課;利用到當地和孩子們一起演出的間隙,抓緊上課。我覺得,只要有信念,時間一定會擠出來的。我也希望更多的文藝志愿者加入進來,到貧困落后的地區進行文藝支教,讓孩子們在藝術的世界里快樂開心地成長,最終成長為一個擁有美好品格、情操、修養的人。
我還想說的是,文藝支教對我來說不是一個口號,不是一個為期一年或兩年的工作計劃,而是一項需要且必要貫穿我藝術生涯的使命。
《公益時報》:下一步有什么計劃?
平安:兩年下來,當地學校孩子學習音樂的熱情越來越高,不斷有新的學生加入進來,校長和老師也希望能繼續教孩子們音樂,所以今后一段時間還會持續教課。
另外,從明年開始,我會把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逐漸固化下來,編寫相應的音樂教材,希望能帶動當地其它學校的音樂教學。
還有就是把當地教師培訓起來。我們現在的教學課上,通過示范教學,其它學校的音樂老師也會過來觀摩,對他們的音樂教學有很大啟發。但畢竟我不是專業的老師,希望明年能有更多的專業教師加入進來,教孩子的同時,也給當地音樂老師做一些系統培訓。此外,我也希望能把學校的藝術課程豐富起來,不單是我教唱歌,還希望美術、舞蹈界的專業人士也能參與進來。
《公益時報》:“平安音樂教室”這一項目預期目標是什么?
平安:我希望通過自身長期系統的教學,將“平安音樂教室”打造成音樂公益的模板,給大家作一個示范,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幫助更多貧困地區的孩子。
《公益時報》:參加公益年會,你有怎樣的期待?
平安:我是抱著學習的態度,想把這些支教故事、這種支教模式分享給大家。另外,如何將“平安音樂教室”運作更規范、更成熟、更便于推廣,希望公益界人士能夠從他們專業的角度,給我一些指點,以便今后少走一些彎路,盡快實現由試點向示范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