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閆冰
寶馬基金會真正走進國內公益界,是他們最近把第四屆“世界青年領袖論壇”放在了北京舉辦,同時還帶來了基金會將在中國設置分支機構的消息。在此之前,這家基金會在中國的活動甚少,更多時候,很多人將其與寶馬中國和華晨寶馬在國內設立的寶馬愛心基金等同。
寶馬基金會中國區代表崔嶠接受《公益時報》記者專訪時,介紹了寶馬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施明賢(Michael Schaefer)今年7月份走馬上任以來,大刀闊斧地將基金會戰略轉型,開始了從歐洲到全球的新布局。
隨著交談的深入,一個走在獨立性與創新性路上的寶馬基金會逐漸清晰。“寶馬基金會是一個注重人文交流層面的基金會,不是一個針對單獨某個領域的資助型基金會,反而對思維方式、文化交流、人與人的溝通更感興趣,同時這也是一個很開放的平臺,會從各個合作伙伴那里吸取養分。”崔嶠說道。
他們的品牌項目“世界青年領袖”,像是一盤下了十幾年的棋,這群青年領袖群體已經在全球成長并匯成了一張有力的網絡。“大眾和傳媒不見得是基金會要影響的第一群體,我們定位的第一服務群體是青年領袖網絡這部分。”
《公益時報》:在寶馬基金會決定在中國設置機構之際,能否先為讀者介紹一下基金會?
崔嶠:在四十多年前,寶馬基金會成立之初就是企業集團出錢但完全獨立的基金會,包括工作系統、辦公團隊都是完全分開的,跟寶馬的產品、企業CSR都是沒有直接關系的。大家所知的寶馬愛心基金的項目還是會跟寶馬公司在中國的市場戰略和企業責任有關聯,而寶馬基金會則是完全獨立的基金會。今年7月,新主席上任后確立了七大塊領域展開業務,第一部分就是世界青年領袖網絡,這也是一個十多年的品牌項目,其他項目還包括ProBono專業志愿服務、社會創投、社會企業、國際關系、全球圓桌項目(Global Table)。我們在德國以外的活動都會在當地尋找合作伙伴一同開展。
《公益時報》:為什么想要在中國設立單獨的機構?目前進行到哪一階段了?
崔嶠:這個說來很有意思,今年7月份寶馬基金會新上任的全球主席施明賢博士,之前是德國駐中國大使館的大使,他在中國待了七年,對中國也有很深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他在上任之后對基金會的全球格局做了一個調整。以前基金會工作以歐洲為主,他上任后立馬就在紐約、布魯塞爾、北京等地方做了全球布局。個人的戰略肯定會帶來機構的變化,而且他還是很注重戰略合作伙伴的建立,而不是寶馬基金會孤立地做事情。
其實機構要有具體項目在中國運轉要等到明年下半年才正式開始,德國人的工作方式就是不著急開始項目,一定要在前期有充分的準備。其中包括由柏林的團隊過來親自調研、收集數據,過程十分細致和繁瑣,而且很愿意針對每一個不同的地區了解當地的需求是什么、合作伙伴想要什么,所以準備時間很長。
《公益時報》:那么寶馬基金會所關注的幾大領域在中國準備如何實施呢?
崔嶠:并不見得我們所有的項目都適合在中國開展,所以我們要根據本土化的需求有所調整。現在第一是要加強世界青年領袖網絡的建立。以前這個網絡在全球有1600多位成員,包括中國的150多位,也包括在中國的外國人。接下來,我們要建立數據庫,要增加聯誼活動,把ProBono的概念在這個人群中進行深入和實踐。利用我們的青年領袖網絡生發出許多單獨的項目,因為互相都很了解,所以構架起來很有效。另外全球圓桌也是接下來在中國的重點項目,合作方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幾家全球環保組織。
《公益時報》:從一個國際基金會的角度看,你認為中國的公益領域和社會組織有哪些提升空間?
崔嶠:這個行業很多時候是很忙碌的,以一種“中國式速度”在快速發展,但是這個領域很有戰略思維的、很有底氣的機構還是不多,我認為做基金會還是要有戰略眼光、保持純粹性的,不要被潮流、誘惑和生存壓力影響后相對初衷有偏離,所以保持純粹性還是很有挑戰的。另外,中國的公益組織能在世界范圍內做到有創新價值的、有獨創性的、能體現出中國價值觀的并不多,還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所以創新的角度更有價值一些,而不僅僅是改善、改變。
《公益時報》:你覺得國際組織參與到中國公益當中最大的價值在哪里?
崔嶠:獨立性還是很重要的,把獨特的東西帶進來,然后和本土的東西有效地結合。有的機構策劃的東西還是西方角度太強了,是以他們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哪里需要幫助,我倒是覺得應該是互動的、相互交流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你在策劃的時候能不能認真地去傾聽中國的伙伴他的需求在哪里,其實這個很難。我們新上任的主席,也是覺得必須要深入到一個國家的肌理去看待它是什么樣的,比如他之前擔任德國駐華大使的時候去貴州旅行兩個月,與當地的老人聊天,這是要拋開身份、平等對話的。這也是寶馬基金會開展每個項目之初,他的站位和角度是很清楚的。
(本報記者 閆冰)
人物檔案
在擔任寶馬基金會中國區代表之前,崔嶠曾任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副館長、歌德學院(中國)文化項目部主任、柏林電影節選片人等職,致力于在思想空間、公共社區、社會創新、跨界合作等領域的國際交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