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閆冰
“這個機構是時代的產物。”吳昌華經常這樣說。而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在中國設立辦公室也算是水到渠成。在美國做了近10年環境學者的吳昌華,歸國后接受了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的邀請,于2007年幫助氣候組織在中國設立辦公室。彼時,“發展低碳經濟”在中國被正式提出。
那時候,霧霾天氣還沒有大面積地襲擊中國,“低碳經濟”、“綠色產業”還是一個個時髦的詞兒。作為氣候組織“全球示范先行項目”的帶頭人,吳昌華在中國率先推動包括金融機構、企業、政府三方在內的“低碳解決方案”,同時也應邀給政要官員、媒體記者、商界精英做培訓,“幾乎每天都在講什么是低碳經濟”。
同時,吳昌華開始以“中國非官方”發言人的身份,幫助國際社會更好地理解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立場和努力,也作為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專家顧問組成員,為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可能達成的全球氣候協議獻計獻策。
吳昌華說,中國辦公室的團隊是她一手帶出來的。“如今我就是要培養人,得放長線,眼光放遠一點。”在大氣環境領域鉆研的多年中,吳昌華曾深感前行無力和技術創新人才匱乏,于是,吳昌華開始了一系列青年人才計劃。不論氣候問題還是人才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成效的,“但是做了,可能一百年、兩百年之后,受益的就是全人類。”12月,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接受《公益時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說。
《公益時報》:從設立之初, 氣候組織的定位和使命就不同于其他同領域組織,這是為什么?
吳昌華:這個機構從2004年成立的時候,就與一般的草根組織或民間組織不太一樣。它是NGO,但以領導力為核心,主要關注政界和商界這兩部分。它的使命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雖然與氣候和環保有關,但其實氣候變化是與建筑、交通、能源、城市規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緊密相連的。而且我們基本上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氣候問題是人類社會在21世紀可能面對的最大風險和最大挑戰。這樣一來,所有的氣候問題都帶有一定的中長期性質,那么,在規劃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能源結構、建設發展的時候,一定要把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考慮進去。
《公益時報》:如何讓政界和商界精英聯合起來為環境服務?
吳昌華:首先,一個企業如果不盈利,它就不能被稱之為一個合格的企業。所以,要一個企業接納一項技術、做一筆投資,政策很重要。因為氣候環境問題帶有非常強烈的公共屬性——企業投入了,可能大家都受益,但受益人未必都給它錢,那企業為什么還要投呢?這種情況下,要靠政府決策、政策激勵,來創造市場。
總體來講,一個政策激勵,是要有效地驅動技術創新,有效地帶動資本的流動,最終使市場上使用這些清潔技術、節能減排的產品和手段。政策激勵、技術創新、投融資機制和市場,如果這四部分能夠形成良性的循環,形成一種有效的關系,那么我們就有希望在根本上解決一些問題。所以說,政府和企業這兩組人的領導力是非常非常關鍵的,也是這個機構所圍繞的核心。
《公益時報》:什么樣的技術會引起我們的興趣?
吳昌華:對某項創新技術是否感興趣,我們要去觀察它的潛力、是否能解決當下問題、是否可以市場化。
比如,正與我們合作的一家北京公司的特點,是能把傳統意義上不能回收的建筑垃圾做進一步精加工,將其做成混料,然后再回填到混凝土產品中,以替代水泥。水泥在中國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一個產業,所以這個公司的低碳和節能減排就體現在替代水泥這件事情上。現在我們已經開始第三年的合作了,在理解、認定它的技術后就努力使它主流化,收集這樣一個技術在市場主流化的過程當中遇到的障礙,比如政策、市場運作等,然后集合力量去幫它解決,目的是讓它快速規模化應用起來,這個過程會讓我們很有成就感。
《公益時報》:當下中國在環保方面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為什么很多新興概念聽起來都不夠接地氣?
吳昌華:中國其實這些年一直在講“綠色”——綠色投資、綠色信貸、綠色出行等等。它很泛,最大的問題就是還僅僅停留在宣傳理念層面,至于怎么做、達成這個目標要花多少錢,誰都沒有概念。
往后倒一下時間,中國從“十一五”開始描述強調低碳經濟,又在2011年3月發布了“十二五”規劃,之后大家為了政策制定開始做研究、做模型。我突然發現沒有人能回答一個問題:“十二五”提出很多綠色目標,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多少錢?我問了好多人,有學者、研究者,沒有一個人能告訴我。所以這引發我作了一個報告,也是中國第一份中國低碳發展的財經戰略報告,講的就是,要一一實現這些綠色目標,需要多少資本。
《公益時報》:以前沒有人這么提過嗎?當時的反響怎么樣?
吳昌華:對,它是中國“第一份”,以前沒有人這么做過。當時可以說極其轟動,轟動到我自己都受寵若驚。包括中央和地方領導、企業老總看完都有反饋,說有實用性。接著,發改委就邀請我出面,牽頭做一個中國氣候融資的課題。
《公益時報》:“氣候融資”又是一個很新的概念,這個課題要怎么做呢?
吳昌華:我們就是從定義中國氣候融資開始做的,因為還沒有人提出來這個定義,然后要梳理政府部門機構管理體制、治理體系,到底誰管什么,哪個部門做的事情與氣候融資相關。目前有幾個事情在做,一是廣東省和其他地區的案例,從省的角度來進行地方氣候融資的具體梳理。還有一個項目正在開發當中,是南南合作,因為中國雖然沒有義務給其他國家撥款,但是中國已經考慮到自己是最大的碳排放國,考慮到自己跟世界之間的資源環境關系,所以從戰略意義上來講,中國一直在給其他貧困發展中國家資金來應對氣候變化。那么,不論是與其他國家合作的氣候融資機制怎么制定,還是我們國家到地方的氣候融資的平臺怎么設計,都是現在要去做的。
《公益時報》:現在這件事情做起來會不會覺得曲高和寡?
吳昌華:這個行業太新太淺,中國也沒有太深的積累,真是感覺太缺少人才了,這也是為什么我開始要做“青年綠色創業計劃”。這是我的一個嘗試吧,在中國450所大學校園當中,看看到底大學生們在綠色創業和綠色領域的興趣點在哪里,激情和創意在哪里,最后由評委評選出十個方案,讓這些學生們參加三天的訓練營。這個計劃的收獲和遺憾并存,因為當時有5個城市的孵化器等著在那里,如果這些學生有好的項目立刻可以孵化落地,但最終沒有一個可以落地的。他們有些想法很有意思,但是還不到規模化生產的地步,還不成熟。
《公益時報》:所以這也激發了你想培養更多“綠色人才”的想法?
吳昌華:嗯,這樣一來就有了“未來學院”,今年3月份正式招生,學生要深入地去研究學習、分析,然后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我們也要帶領他們走出去,看看其他國家大學生的創業和技術。如果每年能做出幾個完善的案例(項目),慢慢積累下來就是一筆財富。希望每年都不斷地有各種各樣的、可持續發展的案例出來。
人才培養是我們現在特別大的一個追求,對此我真的堅定不移,就像前面給你描述我們這個行業的特點一樣,我充分地意識到,資本總會有的、政策是可以制定的,但是這些所有的事情都是人來做的。中國現在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多少人知道該怎么去決策、怎么去做。
(本報記者 閆冰)
人物檔案
吳昌華,國際性非營利機構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中國企業低碳解決方案倡導者,曾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專家顧問組成員,是一位長期專注于中國環境與發展的策略分析專家,負責領導氣候組織在中國的策略發展并管理中國區的運作。在中國工作的15年間,曾管理過世界性的環保機構——環球中國環境專家協會(PACE),并且是“亞太可持續消費與生產圓桌會議”(APRSCP)董事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教育委員會以及清潔空氣行動(Clean Air Initiative)中國區顧問委員會的成員。
氣候組織是世界上第一家專注于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成立于2004年4月,由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和來自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的20位商業精英和政府領袖共同發起成立。通過與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工商企業和政府部門的緊密合作,促進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