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12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劉茜茜
3月6日,90后獨立公益人談曉蕓在京舉行了新聞發布會?,F場包括記者在內,共有20多人參加了此次新聞發布會。原定舉辦時間不少與會人員未能及時到場,因此新聞發布會推遲半小時,整個發布會持續了一小時左右。
現場出現的談曉蕓,隨意披肩的長發、簡單的小西裝、黑框眼鏡、素顏,是一位很普通的90后女生。
這位曾被媒體評為“奇葩”姑娘,16歲開始接觸公益,并在多個領域涉足。她經常這樣介紹自己:“公益是我的事業,法律是我的學業,廣告是我的職業。”在發布會上,她講述了自己對公益的看法和想法,她的種種想法有人表示支持,也有人表示質疑。
三個公益理想
發布會開始,談曉蕓的朋友客串主持對談曉蕓進行了簡短的介紹。隨后,談曉蕓接過話筒,向大家講述了她對中國公益的一些看法和公益理想。
談曉蕓認為,中國公益慈善存在三大現狀:一是無法可依。慈善法遲未出臺,沒有法律制約規范的公益慈善很難健康持續發展。二是政府集權。真正的公益當回歸民間,應更好地整合社會資源,各盡所能。三是理念誤區。公益慈善的功能決不僅是捐款扶貧,不要站在道德高地行善,也切勿將行善之人道德楷?;?/p>
在此現狀基礎上談曉蕓正式宣布了她接下來要著手實施的三個公益理想:想要成立一個全國性非公墓基金會,幫助絕癥兒童完成臨終最后一個夢想;開設一個“中國律師公益慈善研修班”,并由權威學術機構頒發研修班結業證書;編寫一部依法行善《葵花寶典》,并由此推動和完善公益事業的立法。
對于基金會的運作,談曉蕓說:“無論是籌到5千萬還是1個億,不能讓這些錢死在那,必須進行保值增值的可持續發展。”
她還提出,公益就是一種私利,沒有必要道德潔癖,雙贏甚至多贏的公益合作模式應值得推崇?,F代慈善需要有商業與慈善的跨界合作,但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把慈善效果作為首要因素來考量。她還表示,成立的基金會后將延續她作為獨立公益人所致力于研究和推動的三個方向:社會組織治理(包括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立法及理念傳播。
資金不定 時間不定
在發布會上,談曉蕓宣布自己將成立全國性的非公墓基金會,并且已經有具體的時間表和路線。但是在現場記者問到基金會具體的資金準備和項目計劃時,談曉蕓并沒有給出確定的答復。
她說:“這個時間我不能給一個確定的答復,只是說我有一個規劃大概是在哪個階段可能會去做某些事情,甚至是一個階段同時做幾件事情。”
在籌集資金上,談曉蕓這樣解釋:“因為非公募基金會是不能公開向社會募捐的,我會跟一些上市公司的老總和企業家朋友溝通,讓他們進行定向捐贈。至于給多少,或許我在一天之內就能把注冊的資金全部籌到了,也可能是一年,這還是取決于對方認不認同你。”
在被問及幫助絕癥兒童完成臨終夢想這個項目計劃時,談曉蕓說:“這只是目前的一個規劃,必須等到基金會合法成立之后,再去根據自己的時間表推進。這是我讓企業家捐錢的一個方式,要讓他們認同這個想法,包括我會告訴他們基金會怎么運作,如何保值增值,能給他們帶來什么樣的收益。”
她還認為,對規劃方向的認同,對價值觀的認同以及對人的認同,這個過程是建立團隊尋找伙伴的過程,也是為基金會籌款的過程。
另外,談曉蕓這樣解釋自己的《葵花寶典》:希望公開向全國的社會組織征集具體的實踐操作問題,進行分類整理后由相關人士進行專業解答,最后整理成書。比如,如何成立一個社團,如何開展一場慈善義賣,捐款如何抵稅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立法的空白和不足,從而進一步推動和完善公益慈善事業的立法。
爭議
在沒有足夠的資金準備下,就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欲成立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談曉蕓這膽大出奇的做法讓現場出現了支持和質疑兩種聲音。
有支持者認為,其實公益不是在幫助別人而是在修行,公益拼的不是年齡拼的是技術。想做就要去做,做錯了對你自身的修行也是有幫助的。“談曉蕓有上進心,有想法敢于大膽地展現,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現場有人評價道。
質疑者則認為,談曉蕓關注的點有點兒多,可能會影響效率,資金等事宜沒確定就開發布會是否有點草率。另外,絕癥兒童的臨終關懷問題和編寫《葵花寶典》這兩件事情已經有人在做,缺乏新意。
面對質疑,談曉蕓說:“什么叫做新?很多事情你不能為了創新而去創新。這個事情是我想做的,我認為現在到了一個合適的時機,我可以用我的方式去實現。另外,我覺得創新是你在做同樣一件事情的時候,是用不同的方式或者以一些傳播的方式去實現。不存在說別人做過了我就不做了,我會用我自己的方式去做。”
對于工作效率,談曉蕓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很好的決策者,她會把具體的事情交給專業的團隊去做,而自己只是將所有的資源整合到一起,作為一個社會資源整合者而存在。
(實習記者 劉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