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要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的養老服務體系,首先要加強社區的公平性,另外也要發展養老服務的網絡體系,難度比較大的是既有住區的養老改造。
比如一些高端小區,居住者大部分是老人,但是卻沒有電梯,老人爬樓很費勁,但改造是比較難的,也需要財力支持。所以,為老年人提供舒適的宜居環境,是養老建筑常規化的理念。我們的建筑住進去以后,都要通過不斷改造用上一輩子,這是很重要的。比如大愛城全民教育問題解決得就比較好。
我們現在開發的小區,基本上都是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的小區,像綠城、萬科、大愛城等開發的小區,基本上都是這類小區,這類小區開發過程當中,既要看到很大的市場份額,同時要看到總體還在探索階段,還有不少問題要研究和解決。
正因為這樣,實際上開發企業想進入養老地產的很多,真正進入養老地產而且做得比較成功的,可能不是太多。
開發企業確實要考慮,搞的雖然是養老地產,但是不管怎么樣,養老服務是養老地產最核心的成分。我們看到以地產思維開發小區的比較多,我認為如何適合老年人需求才是一個大課題。咱們的產品是由入住老年人體驗的,而不是說我們開發商開發出來的產品老年人就一定喜歡,當然還有運營管理的問題。運營管理、投資商、開發商是三家,我們從開發到管理都是一家的,是不是具備專業人才和經驗都是問題。老人需要的房子,不一定房子檔次多高,一般注重安全性,最重要的是養老服務,大愛城的開發理念適合老年需求也是一大特色。
政策方面,比如京津冀一體化,雖然對養老產業是一個機遇,但是任何一個產業,都有一個總量的基本平衡和消費者支付能力相適應的問題。房地產防控,總量平衡、結構合理、價格穩定。養老地產應該也有總量平衡、結構合理、價格穩定,大部分人都是居家養老,真正到機構養老的有多少人?我們開發的產品是不是真正適合老年人養老,怎么設計出適合老年人需求的養老社區,還有不少問題需要探索。
我們可以聯想一下近30年的發展歷史,2010年前后一線城市限購以后,大企業就到三四線城市開發了很多房地產,造成供大于求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用理性的思維分析市場。
大愛城的模式有全國連鎖制的特點,我認為很好,尤其是室內體驗,如果在全國搞一些連鎖體驗,采取會員制的辦法,能解決我們老年人的休閑、養生、養老、旅游度假一攬子的計劃,希望有企業進行更多探索。